廣州知識城中心城區?有活力、高品質、多樣化的公共空間,是打造宜居宜業城市環境的重要抓手記者4月15日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已正式印發實施,廣州13類城市家具的設計建設首次有了明确的指引,也代表着廣州市的城市家具全面升級改造已經拉開序幕啦,市民将體會到更溫暖、更便捷的市政設施,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廣州知識城中心城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廣州知識城中心城區
有活力、高品質、多樣化的公共空間,是打造宜居宜業城市環境的重要抓手。記者4月15日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已正式印發實施,廣州13類城市家具的設計建設首次有了明确的指引,也代表着廣州市的城市家具全面升級改造已經拉開序幕啦,市民将體會到更溫暖、更便捷的市政設施!
廣州的城市家具有多少?
“城市家具”一詞源于歐美,它是英文“Street Furniture”的中文解釋。之所以被稱為“家具”,是因為它蘊含了人們對城市生活的憧憬 ,戶外場所能像家一樣方便舒适。小到果皮箱、交通标志,大到公交站台、城市照明設施等城市環境設施,這些都是市民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服務設施,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城市家具”。
據廣州市統計局《統計年鑒2020年》統計,到2020年統計時間為止,廣州市總道路長度14083.44公裡,人行道面積2438.43萬平方米,路燈超過58萬盞,廢物箱超過1.8萬個,車止柱超過4.8萬個……以廣州市盲道為例,長度1130公裡長,這相當于從廣州一路鋪到河南省!
廣州城市家具建設曆程
廣州的城市家具建設從1998年開始,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總共經曆了三個階段:
九運會時期:1998年至2001年——基礎建設階段。為迎接九運會(2001年),廣州市開始了城市面貌以“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2010年一大變”為目标的整治和建設工作。
亞運會時期:2001年至2010年——亮化美化階段。為迎接廣州亞運會(2010年),以“美化、亮化”為目标,實現廣州大變。包括東風路、東濠湧、荔枝灣、獵德大橋等多個工程實施與改造。
宜居城市時期:2014年至2017年——精細化建設階段。2014年至2017年,為構築“宜居城市”的發展目标,力争建設“幹淨、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市環境,全面提升市政建設與管理标準化、精細化、品質化水平。
全新版本廣州城市家具是什麼樣的?
《指引》挑選了城市公共空間中最常見的十三種城市家具(護欄、車止柱、燈杆、導向牌、信息牌、座椅、廢物箱、電箱、樹池、井蓋、盲道、路牌、5G微站)為研究對象,對其外觀、功能進行全方面的升級。
首先,重建公共空間秩序,各自為政的現象不再有。
以往,公交站前“等車”的電箱、“枝葉茂密”的杆件、垃圾桶當“座椅”、“撞樹”的盲道,這些布局不當、粗放型的城市家具設計往往給市民的日常出行帶來了太多的不便。
現在,《指引》将城市公共空間梳理為五類空間:家具帶空間、慢行空間、退縮空間、街角空間和各類設施所屬空間。根據不同空間城市家具功能的不同,統一分類、集約布設,達到優美、實用、整齊的效果,建立公共空間秩序,防止城市家具無序占用城市空間,改變各自為政的建設習慣,釋放慢行空間。
其次,明确分區風格要素,每個區都有自己的特色。
《指引》将廣州市分為中心城區(重點地區、傳統風貌區、現代風貌區)和外圍地區,并對每個分區提出不同的設計指引。
重點地區鼓勵邀請國内外知名設計公司或名家大師設計,能夠形成一整套風格樣式協調、展示區域特色的城市家具系統,體現廣州國際化大都市水平,市民随手接觸到的城市家具,可能就是大師作品。
傳統風貌區的家具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款式上融入地域文化特征,設計能體現片區特色的城市家具及其文化 Logo 構件,更有廣州味。
現代風貌區打造現代簡約風格,簡化處理各種設計元素,造型簡約大方,以黑灰為主體色,體現簡約主義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簡約就是美。
外圍地區參考正負清單以經濟适用為主,物美價又廉。
分區設計彰顯區域特色,實現中心城區(重點地區、現代風貌區、傳統風貌區)和外圍地區有所區别。《指引》有針對性地對各類設施提出設計指引,因地制宜形成了成系列、高品質、精細化的城市家具系統。
其三,提煉廣州城市基因,廣州文化看得見、摸得着。
設計師深度挖掘廣州城市基因,對規劃區域的城市家具進行現狀調研和分析,根據城市風貌、曆史人文、傳說故事等,提取“花(市花)、羊(五羊)、塔(廣州塔)”基因并使這些基因能被看見。不隻是造型,城市色彩也是城市底蘊的體現,《指引》深度研究了城市顔色,學習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基礎色,并歸納總結出一套屬于咱們廣州自己的顔色,現代風貌區的城市家具以黑灰為主,傳統風貌區的城市家具則以深咖啡色為主。
其四,遵循以人為本理念,讓城市家具體現城市溫度。城市家具是城市溫度的體現,近人尺度的城市家具讓廣州這座“超大客廳”更加溫暖!如何讓市民使用時感到更貼心,也是指引中一項重點研究對象。例如,《指引》提出,寬度大于3米的人行道采用雙排盲道,更關愛弱勢群體。
《指引》設身處地考慮廣大市民的需求,通過規範施工過程的種種細節措施,規定制作大樣,并邀請視覺藝術、工藝美術、工程實施等至少3位專家現場評價設施的款式、顔色及細節構造,指導設施細部工藝和安裝工藝,保證城市家具構造精細化,适合人的使用尺度和使用習慣,讓粗放的市政場所變成溫暖的城市客廳。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