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原本是滇西連片特困縣之一,這裡生活的拉祜族是直過民族,就是由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現代社會。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告别了原始狩獵生活,搬出深山定居,但是如何讓他們适應新環境擺脫貧困是脫貧攻堅的一場硬仗。從2016年初開始,記者兩次來到勐海縣曼囡村最貧困的寨子曼班三隊采訪,記錄拉祜族村寨的脫貧之路。如今幾年過去了,那裡村民的生活怎麼樣?
前不久,記者再次來到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布朗山鄉的曼班三隊,發現這裡的村民較之前已經大不一樣。2016年我們來這裡采訪時,村民們見到我們很羞澀,也不好意思說話。而這次再來時,村民們比過去開朗多了,看到記者還主動打起了招呼。
2016年采訪時,紮培沒有數字概念,想表達完整的語句也比較困難,跟人交流起來十分廢勁。而這次來,紮培已經能用漢語邀請記者去家裡作客。紮培家也是大變樣。2016年來拍攝時,紮培住的是上樓下圈、人畜混居的幹欄式木樓房。而這次記者再來時,樓下的牲畜已經搬走了,旁邊還新建了廚房和衛生間。
曼班三隊村民 紮培:“現在寨子裡,雞、豬不能在家裡面養了,政府建了豬圈,還有雞舍,現在我們家衛生越來越好了,廚房也有了,廁所也有了,我們家現在很方便,不像以前上廁所還要走很遠。”
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當地給曼班三隊的17戶居民家都通了水、電,2018年,還給每家都在木樓房邊上加蓋了廚房和衛生間。上廚下衛,共24平方米,統一配置花灑、潔具、太陽能熱水器。
有了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紮培一家的居住條件也比之前有了明顯的改善。
五年前,他的家裡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被褥鋪開就是床鋪。現在紮培家有了床和衣櫃,被褥也疊起來了,談起現在的生活紮培很滿意。
紮培:“以前沒有現在這麼好的日子,現在路也通了,電視也有,冰箱也有,什麼都有,現在生活好了。”
居住條件改善了,村民們開朗了,曼班三隊的這些變化,離不開扶貧工作隊的幫助。2016年春節前夕,記者跟随由勐海縣年輕幹部組成的扶貧工作隊來到曼班三隊。當時,曼班三隊的村民們剛從深山老林搬遷出來,不打獵之後,他們主要靠低保和邊牧維持生活。
布朗山鄉曼囡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曼班三隊工作組組長羅志華:“我們剛來的時候,這個村的種植意識和技術相當落後,刀耕火種的觀念很普遍。有些人家是想種就種一點,不想種就不種,導緻他們糧食也不夠吃。”
為了培養村民們勞動習慣,從2016年夏季開始,每天早上六點,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們都會喊醒村民,帶領大家集體下地勞動,在現場邊幹邊傳授種植技術。
布朗山鄉曼囡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曼班三隊工作組組長 羅志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根據每種農作物的種植經驗,及時召集群衆搞現場培訓,通過現場教授以後,手把手教他們種植。”
經過兩年的努力,曼班三隊的拉祜族村民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能,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存些積蓄擺脫貧困。2018年,靠種水稻曼班三隊脫貧,人均收入8826元,是2016年的三倍。
2018年,曼班三隊脫貧後,越來越多的村民用上了智能手機。紮培也有了手機,他還通過微信聊天認識了現在的媳婦。曼班三隊原本是封閉落後的窮寨子,外面的姑娘很少嫁到這裡。現在,村裡有不少年輕人像紮培一樣,成了家過上了好日子。
娶媳婦、種水稻、用廁所,這些變化對于其它地區的人們來說并不驚人,但對于曼班三隊這些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現代社會的拉祜族村民來說,卻有着重要意義。而這并不是終點,曼班三隊不僅要脫貧,還要繼續增收。
曼班三隊所在地濕潤多雨、土壤肥沃,不僅适合發展水稻種植業,還是得天獨厚的高山茶種植地。脫貧之前,就有村民在後山種茶,可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和見識,曼班三隊的茶葉産業起步很艱難。
羅志華:“我們來的時候,全村隻有60畝茶葉,好多大一點茶樹都被他們挖賣光了,小的以前種的也不去管理,導緻茶葉長不起來,有些甚至死掉,我們來以後,通過安排生産任務,手把手教他們種茶樹。”
2017年記者認識種茶的村民紮邁時,他茶樹很矮小,周圍還有不少沒開墾的荒地,而當2020年記者再來時,紮邁的茶樹已經長成,到了可以采摘的時候。放眼望去,周圍也是郁郁蔥蔥滿是茶樹了。
現在紮邁有26畝茶田,種植面積是2017年時的兩倍多。他告訴記者,雖然現在他的茶園能采的還不到一半,但2020年茶葉的行情不錯,一斤新茶能賣到七八十元,單靠種茶一項他一年就能掙四五千元。等後補種的那十幾畝茶葉能采收了,他的茶葉收入就能上萬。
再過幾年,曼班三隊的464畝茶樹都能采收了,每戶村民還能比現在多掙一萬多元。
村民們的日子富裕了,可扶貧工作隊的任務卻并沒有結束。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鄉副鄉長 董辰:“從思想上、文化上還要持續幫扶,因為他們現在的生活是從比較貧困的狀态,一下子逐漸改善了,可能思想上、文化上還比較低,我們也是在逐步教他們一些跟外界交流的方式方法。”
為了讓曼班三隊能夠繼續發展,村民們的思想和觀念也要跟着改變,可這并不容易。
曼班三隊原扶貧工作隊隊員 李夥保:“剛開始來到這個村子的時候,整個村子的人幾乎都沒有讀過書,隻能聽得懂一些本地民族的拉祜語,他們也不願意和外面的人接觸。”
結合當地的情況,扶貧工作隊決定分兩步走,先開展針對成年人的掃盲工作。工作隊特意從山下請來了幾位拉祜族歌手,請他們将讀書識字的好觀念融入到歌詞裡。伴随着歌聲,拉祜族的曆史和文化傳統、新時代的社會風貌,深入到村民們的心裡,文化的養分漸漸滋潤了村民們的心靈,大家學習起來很認真。
曼班三隊原扶貧工作隊隊員 李夥保:“現在整體上提升比較大,18歲到40歲左右的基本都會漢語。”
在為成年人掃盲的同時,更重要的工作是抓孩子的教育,畢竟曼班三隊的未來在孩子們身上。可是因為觀念的問題,起初曼班三隊的村民們對于讓孩子外出上學并不太支持。
曼班三隊原扶貧工作隊隊員 李夥保:“以前小孩去外面讀書,家長不願意去送,跟家長交流的話,家長就會說,他們覺得讀書是老師或者教育部門的事,不是他們的責任。”
為了讓曼班三隊的孩子上學,學校隻能用強制的方法派老師去寨子裡接他們。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小學老師 喻加發:“我們把孩子接到學校以後,他們會偷偷往回跑,有時候甚至晚上十一二點的時候老師都還在外面找他們。”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校安排了這些孩子住校。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小學校長 李根:“我們單獨給他們安排一個房間,并指定一個老師跟他們住在一起,以便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同時還要教會他們一些學習習慣,讓他們盡快适應學校的生活。”
除了學校的關心和照顧,當地政府每年還給每個學生1250元的補貼。漸漸地,在學校和當地政府的不斷努力下,這些孩子開始不再抵觸上學。
曼班三隊原扶貧工作隊隊員 李夥保:“在每天接送以後,有一些家長慢慢地開始有些思想轉變了,現在由他們主動去送,小孩在外面的習慣了,他們開始會講漢語,都喜歡和别人交流。”
現在,曼班三隊的學齡兒童都上了學,有兩人已經初中畢業,去縣裡讀職業高中,學習一技之長。孩子們外出上學,不僅自己學習了知識增長了見識,也潛移默化地帶動鄉親們轉變了觀念,給整個曼班三隊帶來了活力。新的一年,大家對未來的生活都充滿了期待。
幾年間,我們三次來到曼班三隊,看到的不光是村民們的錢包鼓了,日子富了,更看到了他們精神面貌的改變。面向未來,他們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曼班三隊要繼續發展,要做的還有很多,我們也将持續關注那裡的故事。
制片人丨王惠莉 黃潔
責編丨劉小萍 時瑤
編輯丨馬頤盟 趙麗穎 法展黎佳易
剪輯丨苗佳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