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墜,梨花落,煙雨遲遲,芳草萋萋,又是一年清明。
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在這個煙雨迷蒙的風光中,寄存過一段情愁;又有多少文人在這個悼念亡人的日子裡,寫下一紙離殇。
這些清明詩詞中,最為後世所熟知的當屬那首七絕,“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短短28字便将凄迷的環境氣氛,詩人紛亂的心緒刻畫得一覽無餘。
尤其是最後兩句,一問一答,将畫面拉向更廣闊的空間,又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無限遐想,令人賞玩不盡。
這首《清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首詩背後還藏着兩個千古謎題,至今無人能解。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讨一下這兩個問題。
第一,這首詩的作者真的是杜牧嗎?
其實古代很多作品的作者都存疑,比如馮延巳的《鵲踏枝》和歐陽修的《蝶戀花》便是千古難斷的公案。
而這首《清明》,雖然如今教科書和大多數詩詞選本都默認是杜牧所寫,但事實上也是一樁無頭公案。
我們都知道杜牧的作品大多收錄在《樊川文集》中,這本集子是杜牧臨終前安排他的外甥裴延翰所編,共二十卷。
這本集子為杜牧作品的保存和流傳,以及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後來北宋時期,又有人專門搜羅了杜牧的散佚之作,編輯成《樊川别集》和《樊川外集》。
需要注意的是,這三本集子中都不曾收錄《清明》這首詩。
那麼這首詩是何時被歸為杜牧的作品呢?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這首詩第一次被冠上杜牧的大名,應該是在南宋詩人劉克莊所編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後來謝枋得的《千家詩》也沿用了這種說法。
而在《唐詩三百首》問世之前,《千家詩》是明清流傳最廣的蒙學讀本,即使是現在依然是國學啟蒙必讀經典之一,其影響力可想而知。
杜牧的外甥沒有注意到這首詩,北宋人也沒有搜集到這首詩,那麼南宋末年,與杜牧相隔三四百年的劉克莊是從何處找到這首詩呢?
劉克莊在他的著作《後村詩話》中曾提到《樊川續别集》三卷,也許劉克莊便是從這三卷書中找到的吧。
可惜的是這三卷書早已失傳了,而且就算還在,可信度也要大打折扣。
為什麼這麼說呢?
北宋人所編的《樊川别集》和《樊川外集》就已經混入了很多其他詩人的作品,更何況這個都沒多少人見過的續别集。
還有一點,《千家詩》雖然影響力大,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書中有很多謬誤,比如将朱熹的《春日》當作蘇轼的,又将韓愈的《題榴花》當作朱熹的,這類例子不一而足。
《樊川文集》、《樊川别集》和《樊川外集》都沒有收錄這首詩,再加上《千家詩》的不嚴謹,所以後世很多學者都質疑此詩到底是不是杜牧所作。
如果不是杜牧寫的,那麼真正的作者又是誰呢?這又是另一樁公案了。
而除了作者外,這首詩還有一個問題,千百年來一直争議不休,那就是詩中最後一句提到的“杏花村”在哪裡?
有人認為是在安徽池州,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此詩是杜牧在會昌年間任池州刺史時所作。
“池州”是地道的江南水鄉,符合“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點。
而且根據方志記載,唐朝會昌年間,池州有個名為黃廣潤的老叟最善釀酒,有“黃公廣潤玉泉”的美名。
在池州任職的杜牧,想必不會錯過這等美酒。
無論是氣候,時間,還是美酒,都對得上,所以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
當然也有人認為杏花村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太平寰宇記》、《金陵曆代名勝志》等書都有關于“杜牧之沽酒處”的記載。
還有湖北麻城說,山西汾陽說,甚至也有人認為“杏花村”并不是真實的村莊名,而是指開滿杏花的村子。
這樣的村子可以說數不勝數,而且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杜牧,那麼範圍就更大了,也更加無從考證了,所以這個問題才會千年來争議不休。
不過,盡管這首詩作者存疑,地點也争議不休,但它依然是清明節最脍炙人口的詩篇,每逢清明必然想到它。
而“杏花村”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文化符号,也許這正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不知你們對這首詩的兩個問題有何看法?歡迎大家一起來讨論。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