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數曆史長河中朝代之興衰,帝王之更替。我們會發現,曆史記載中,有許多朝代都存在帝王斬殺開國功臣的記載。皇帝為什麼總是拿重臣開刀,嘉慶殺和珅,康熙殺鳌拜,劉邦和朱元璋手下衆多的功臣良将都被他殺死。皇帝為什麼要殺掉自己的重臣?
有人說:打江山的時候,利用這些功臣的才能和謀略,江山穩固了以後,因為封建社會一直有“家天下”這種思想,所以為了永保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千秋萬代的統治下去,給自己的後代鋪好路,所以不得已殺掉。
曆史學家對此自有一番見解。其實,運用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分析重臣與皇帝間的關系,也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信息經濟學中有一個“委托代理”理論。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代理人有多種類型,代理人知道自己屬于什麼類型,但委托人不知道。為了顯示出類型,代理人會選擇某種信号,委托人根據觀測到的信号反饋來判斷代理人的類型,并同代理人簽訂合同。這就是信号傳遞模型。
通過這個理論,皇帝與大臣間的關系就是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皇帝作為國家的所有者,雖然控制着整個國家,但他一個人是沒法直接治理的,他需要委托一個或數個代理人來幫助他治理國家。于是,皇帝給予大臣高官厚祿,要求他們為自己效命。相對于大臣們是否盡心,皇帝最關心的還是他們是否忠心,擔心他們是否會造反。
皇帝與大臣間的關系就是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君臣關系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處于信息劣勢的委托方皇帝與處于信息優勢的代理方大臣,相互博弈達成的合同關系。
對皇帝來說,江山的穩定是第一重點。大臣了解皇帝的脾性和國家機制,他們是最有可能成為造反的力量。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會造反,皇帝要識别哪些大臣最可能造反。于是皇帝就有了自己對這些大臣的判斷信息,就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大臣們清楚自己會不會造反,皇帝隻能依據自己的判斷來确定。
根據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大臣們必須發出一個信号或皇帝必須用一個信号來區分誰是忠臣,誰又是奸臣。但造反這件事很特殊,誰都想當皇帝,以至于對某些大臣來講,任何成本都值得付出。于是,皇帝就會陷人困境:他無法區分出忠奸,但又必須保證江山能夠千秋萬代。這時,皇帝隻有用一種非常規的分離信号來進行識别:是否具有造反能力。
有些開國重臣在交出兵權後,仍會被殺,這也可以用經濟學理論來解釋。重臣除了擁有職位、兵權這些有形資産外,還有聲望、才能、人際關系等無形資産。交出了有形的兵權,但那些潛在的無形資産是無法上交的,對于皇帝來說,這仍構成威脅。
所以,皇帝隻有将那些有能力造反的重臣們殺掉,剩下的大臣即使有造反之心,也無造反之力。這樣一來,皇帝在面臨同樣困境的時候,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甯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
信息不對稱理論: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于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或古物收購,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早些年,範偉和高秀敏演過一個小品叫《賣貓》,說的是範偉扮演的古董商想去撿漏,結果碰上了被大忽悠派來的賣貓的老婆高秀敏。範師傅發現,這個貓不值錢,但是喂貓的碗卻是件值錢的古董。他以為賣貓的高秀敏不知道,就裝作對貓很有興趣的樣子,想着把貓買下來,順道把貓碗帶走。但是誰知道對方坐地起價,将這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貓開出了高價,而範師傅為了貓碗竟然咬咬牙花了1000塊錢把這隻普通小貓買下來了。當範師傅想要把貓碗拿走的時候,高秀敏堅決拒絕了,然後留下一句話:我家你大哥告訴我,全指着這碗賣貓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博弈的例子,古董商掌握了“貓碗是古董”這個信息之後,自作聰明的認為貓主人不知道,這種信息不對稱對他而言無疑是有利的。但是貓主人技高一籌,他不但知道貓碗價值連城,還将計就計,利用古董商以為自己不知道的錯誤信息大賺了一筆,這才是真正的信息不對稱。
生活中每一個騙局的實質都是信息不對稱下的博弈。當然,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對所有的事情都了如指掌洞若觀火,所以肯定會碰到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隔行如隔山,那怎麼才能避免自己被欺騙或者吃虧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你行動之前,盡量多的去掌握相關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庫,方式也有很多,如咨詢行内人,網上調研,通過這些你都能夠獲得有效的信息。最忌諱的就是閉門造車,結果不是被騙,就是吃虧。
信息不對稱時,雙方博弈的勝負取決于,哪一方掌握的信息多。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信息是影響決策的籌碼。
思維方式決定決策方向,如何開拓自己的思維方式,打破僵化思維慣性,強烈推薦荀隐老師的專欄《思維方式與理性決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