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叔叔的小屋:卑賤者的生活》,又譯作《黑奴籲天錄》、《湯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國作家哈裡特·比徹·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發表的一部反奴隸制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中關于非裔美國人與美國奴隸制度的觀點曾産生過意義深遠的影響,并在某種程度上激化了導緻美國内戰的地區局部沖突。林肯總統稱斯陀夫人為“寫了一部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湯姆叔叔的小屋》講述的是一個叫湯姆的黑奴的悲劇遭遇。湯姆是莊園主謝爾比家的一個黑奴,因為他為人忠實、得力,且對人友愛、樂于幫助人,深受莊園主一家和其他奴隸的喜愛,尤其是謝爾比的兒子喬治少爺非常喜歡他,稱他為湯姆叔叔。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間木頭房子,屋裡挂着幾幅聖經故事插圖,他的妻子克洛伊嬸嬸是莊園的廚娘,他們有三個孩子。可是謝爾比欠下了債務,于是就把湯姆和女黑奴伊麗莎的兒子吉姆賣了抵債。
伊麗莎帶着兒子逃跑了,并在路上又碰到了丈夫,一家人輾轉逃到了加拿大。而湯姆被賣了好幾次,後來被賣到了南方的一個種植園,後來由于他不肯說出逃走的兩個女奴的下落,結果被主人狠毒地鞭打,但他還是堅貞不屈,最後被主人活生生地打死。
《湯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受其啟發而寫作出的各種劇本,還促進了大量黑人刻闆印象的産生,這些形象在當今都為人們所熟知。譬如慈愛善良的黑人保姆、黑小孩的原型、以及順從、堅忍并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湯姆叔叔。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全書都被同一個主題所主宰:奴隸制度的罪惡與不道德。幾乎在小說的每一頁裡,斯托夫人都在積極推動着“奴隸制度不道德”這一主題,有些時候她甚至會改變故事叙述的口吻,以向人們“布道”奴隸制的破壞天性(譬如,在載着湯姆前往南方州的輪船上,有一名白人女性這樣說道:“奴隸制的最可怕之處就在于對感情和親情的踐踏——比如拆散人家的骨肉。”)通過對黑奴制度拆散他人家庭的刻畫,斯托夫人用文字展現出了奴隸制度的罪惡。
斯托夫人的清教徒宗教信仰顯露于小說的結尾,并延及所有的主題;她對基督教的本性進行了探索,并認為基督教神學與奴隸制度有着無法調和的矛盾。因為在《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的主題占有很大的分量,并由于斯托夫人在小說中直接且頻繁地發出宗教信仰上的感慨,這本小說還常被認為帶有“布道書的形式”。
小說采用穿插輪叙的方式對黑奴的不同遭遇進行描述,比較明顯的是主人翁湯姆和伊拉莎夫婦的對比。主人翁湯姆,他是一位堅韌的基督徒奴隸,無論何時,都把《聖經》裡的内容作為最高信仰。在湯姆數次易主的過程中,他始終盡心盡職服務主人,堅持自己的善良,甚至把受到的摧殘寄托在《聖經》的治愈上,這也為他的人生悲劇買下了伏筆。而根本不了解在殘酷的制度壓迫下,逆來順受,不敢反抗的人,命運最悲慘。
伊拉莎夫婦是與湯姆形成對比的兩個人物。伊拉莎是謝爾比夫人的女仆,很受夫人的疼愛,在得知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賣給販子黑利時,她毅然選擇了逃跑。而他的丈夫喬治.哈裡斯聰明機智,是另外一個農場主的奴隸,長期受着主人的虐待,他決心逃到加拿大為自己尋找自由。後來伊拉莎與丈夫在逃跑途中重逢,一家人一起逃到了加拿大,也迎來了他們的勝利。在寫道喬治一家成功到達加拿大時,作者的描述讓人印象深刻:他們在這個新的地方,沒有一寸土地,沒有一間房屋,有的隻是天上飛的鳥兒和藍藍的天空,但是他們卻無比興奮,他們從來沒有感到比現在更富有過。
? ? ? 喬治夫婦敢于反抗現實,敢于為自己追求自由,這是他們的命運區别于主人翁湯姆的原因。有壓迫,就應該有反抗。
最近幾十年來,《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這些消極成分,例如作者極力把湯姆塑造成一個“高貴的英雄”,它大肆宣揚以德報怨的基督主義,主仆的關系等,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本書作為“重要的反奴隸制工具”的曆史作用。而近幾年來出現的“黑命貴”“白人至上”等現象,如果從這部小說入手,追根溯源,可以一探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