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标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
北京雨燕飛回來了。頤和園、鐘鼓樓、正陽門上,久别一年的燕子呢喃聲再次響起;北京西站、天甯寺橋等建築周圍,又見雨燕飛旋的身影。
北
京
雨
燕
伴城而栖數百年的雨燕,正在逐步适應北京的現代化。從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古建,到現代航站樓、立交橋,它們在這座城市,找到越來越多的栖身之處。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四環内雨燕種群數量繁殖前在5000隻以上,繁殖後能達到1萬隻左右。
北京的雨燕 陳溫欣攝
1
連續3年調查雨燕種群
六月初夏,日暮時分的北海公園,涼風習習。北海北岸,成群的雨燕在曲橋連綴的五龍亭周圍上下翻飛,與來來往往的遊人,相映成趣。
“這裡有一隻受傷的小雨燕!”6月20日下午,有人發現在龍澤亭下的青石闆上,匍匐着一隻小雨燕。一群人圍了上去,隻見雨燕撲棱着翅膀,卻屢次試飛失敗,顯得有些疲憊。
有人撥打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電話,有人在雨燕的旁邊放了些水,還有人把雨燕受傷的視頻發到了網上。很快,家住北海公園附近的張麗婷在自己的微信群裡看到了雨燕的視頻和一條消息,她匆匆接回了小雨燕,并在微信群裡給大家播報雨燕的狀态。
張麗婷是北京雨燕調查北海公園觀測點的志願者。2017年,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和北京宣武科技館聯合發起了對北京雨燕的數量調查,并在全市招募鳥類愛好者參加年度調查。她和女兒平時都愛觀鳥,就一起報了名。
每周,張麗婷帶女兒至少要來北海公園一次。她會提前查好日落時間,然後在龍澤亭靠近水邊的固定位置,每隔十五分鐘拍攝一組照片,180度拍攝、一組三張,每次共九張。回家後,張麗婷再把照片放到Excel表裡,填格子數數,最後彙總報數。
在北京,像張麗婷這樣的志願者有150多位,分布在25個雨燕觀測點上。除了北海公園,還包括正陽門、景山公園、頤和園等古建築,還有北京西站、天甯寺橋、保利大廈等現代建築。由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牽頭,廣大市民志願者參與,北京市對雨燕的種群調查已經連續3年時間,人們發現越來越多關于雨燕的秘密。
2
雨燕為何選擇北京
北京雨燕對北京人來說,是一種特殊的生物。1870年,一位英國科學家在北京第一次采集到雨燕的标本,他把這個新亞種命名為“北京雨燕”,這是全世界極少以一座城市的名字命名的野生鳥類。
“雨燕屬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長着,無法在平坦的地面直立走動,也無法握住電線或樹枝,适合在懸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師範大學鳥類專家趙欣如介紹,“正是這種獨特的肢體結構與生存方式,讓雨燕在長期演化的過程中選擇了北京。”
雨燕在京城安家究竟多少年?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燕都遺址出土的燕國青銅器上,刻有一隻玄鳥的形象,《說文解字》注釋:玄鳥就是燕子。考古專家分析燕國名稱來源,很可能與飛翔的燕子有關,玄鳥即雨燕成為燕國重要的文化圖騰,這樣算來有2000多年了。
北京作為古老皇城,自明成祖朱棣後,沿着一條壯麗中軸線,先後建成紫禁城、鐘鼓樓、天壇等皇家建築。這些建築飛檐翹角,梁、檩、椽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個“人造洞穴”,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
雨燕伴城而栖,也伴京城百姓而生。每每提及春夏的記憶,無人不記得成群飛翔的雨燕,還親切地喊它“樓燕兒”。春天,人們在天空中放飛的沙燕風筝,也是以雨燕為原型之一。
在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中,姿态優雅的雨燕成為“福娃妮妮”的原型,也一度在國際上成為代表北京的文化符号。
雨燕在生态金字塔較高層,對維護北京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北京春天膩蟲多,這是一種趨黃光的蚜蟲,孤雌繁殖,不需要雄性,繁殖能力特别強。一隻雌蚜蟲一年繁殖的面積就能把地球蓋滿。”首都師範大學鳥類專家高武介紹,“雨燕就是控制蚜蟲的鳥之一。曾經有研究人員逮到一隻雨燕,掰開嘴一數,存着二百六七十隻小蟲子。”
雨燕還是環境的監測器。“通過分析化驗其羽毛、糞便中的重金屬含量,可以查明雨燕活動範圍内的環境質量問題。”高武說。
北京有多少隻雨燕呢?據高武回憶,1965年6月,著名鳥類學家鄭光美先生沿着紫禁城的筒子河騎車慢行,一路發現了360隻雨燕。而在2000年,高武以同樣的方法,也騎自行車繞筒子河一圈,隻看到了85隻。
2001年初,北京市科委立項對雨燕進行調查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和當時的北京市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站對北京市區雨燕的分布、數量、生活習性進行了初步調查和研究。當時實測數量約為1840隻,加上留于巢中的雛鳥和負責哺育的親鳥,北京雨燕的種群數量在3000隻以上。
調查發現,雨燕多利用古建築木結構本身及其與磚石結構結合處的裂隙中築巢,因此古建的減少、人為幹擾的強度對雨燕威脅較大。例如,當時北京大學部分樓舍、首都圖書館因翻修,将裂縫堵了,緻使原先幾百隻栖居于此的雨燕不見蹤影。
和很多野生動物一樣,雨燕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種群漸漸萎縮,春夏之際,曾經在老城空中上下翻飛的雨燕頓時少了許多。
3
追蹤遷徙之謎
為讓雨燕歸來,從十多年前開始,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部門、高校研究機構、志願者組織就在積極地尋找方法,甚至特别為雨燕栖息築巢設計了一座“雨燕塔”。
這座雨燕塔位于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是在多方讨論、倡議下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塔高20米,橫切面2平方米,密密麻麻地排列了2240個巢穴。這座雨燕塔由清華大學設計,其初衷是為了招引雨燕到此地築巢繁育,相當于一個規模超大的人工鳥巢箱群。
但遺憾的是,由于設計缺乏對雨燕生活習性的充分考慮,巢穴建成幾年後,雨燕并沒有入住,塔裡幾乎全是麻雀。
“雨燕塔”變“麻雀塔”,提醒人們對北京雨燕的了解太有限了。
為了研究北京雨燕,人們首先想到的辦法便是環志。環志是當前世界研究鳥類遷徙的經典方法,給所捕鳥類戴上一個環,刻着國家、單位、編碼等一系列信息。當這隻鳥在其他地方再次被捕時,就能獲悉最初環志的地點、時間、遷徙路線、活動範圍、種群數量及年齡等生物學信息。
2007年,中國觀鳥會在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和北京鳥類環志站的指導下,開啟了“北京燕及雨燕調查與保護”項目,并在頤和園廓如亭開展了雨燕環志工作。
廓如亭又叫“八方亭”,号稱中國最大的古亭,有八角重檐,平面呈八方形。廓如亭的繁複木結構裡,藏着許多雨燕巢。
每年,在雨燕繁殖的高峰期,趙欣如帶領志願者,在天亮之前,便開始捕捉、測量、戴腳環和放飛雨燕。有一年,志願者捕獲了12年前高武老師環志的鳥。這說明,雨燕的自然壽命至少能達到13歲。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關于遷徙路線的新進展。“雨燕環志研究出結果非常困難。因為這種鳥的飛行能力特别強,而且遷徙的過程中幾乎不落地。”趙欣如說。
在歐洲國家,研究人員用光敏定位器追蹤雨燕行蹤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3年,一位中國觀鳥會志願者在英國參加會議,向國外專家提出:“能不能給北京雨燕裝一批追蹤器呢?”
這個願望,在2014年5月實現了。中國觀鳥會主持,并與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英國雨燕保護行動組織以及瑞典隆德大學組成的北京雨燕調查團隊,在頤和園廓如亭為31隻坐巢育雛的雨燕佩戴安裝了光敏地理定位儀。
這種光敏地理定位儀淨重0.65克,加上細繩總重量不超過1.3克。佩戴定位儀的北京雨燕體重範圍在34.6克至38.2克之間,定位儀約占2.7%,不會影響雨燕飛行。
次年5月24日,13隻佩戴有定位儀的北京雨燕如約而至,遷徙之謎即将揭曉。
有限的數據顯示,13隻雨燕于2014年7月22日前後經内蒙古方向往西北遷飛,沿天山北麓到達中亞地區,然後向南穿過阿拉伯半島,于11月上旬到達非洲南部越冬,主要集中在南非、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三國,核心區域為三國交界處的喀拉哈裡跨境國家公園及周邊。
定位儀還顯示,2015年2月至4月,它們沿着相似路線返回北京頤和園。北京雨燕全年遷徙距離約為3.8萬公裡。根據以往的環志記錄,它們可以存活15至20年之久,但由于遷徙途中死亡率高,其平均壽命約為5.5年。如此算來,北京雨燕一生遷徙往返旅程将近20萬公裡,相當于地球到月球距離的一半。
非常巧合的是,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與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的一些路線幾乎重合。趙欣如解釋:“雨燕為了到達遙遠的南非越冬,選擇了相對省力的飛行路線,刻意避開了青藏高原、印度洋等地理阻隔。”
安裝了定位儀的雨燕在頤和園放飛 吳镝攝
4
營建大都市活力生物圈
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雖已初步探明,但其中的諸多細節仍有待發現。
鳥類調查與保護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隻有徹底摸清雨燕在北京城區的種群和巢址數量,以及繁殖季前後種群數量變化,并間接推斷種群繁殖率等,才能有的放矢地保護它們。
經過近兩年的觀測,調查人員首先發現,在北京,除了一批古代建築外,現代建築也成了北京雨燕選擇的繁殖之地。
更為有趣的是,栖身于現代建築的北京雨燕數量要大大多于古代建築中的雨燕。去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繁殖前古建中1085隻,現代建築中2717隻;繁殖後古建中2326隻,現代建築中3866隻。這說明,在人類的城市化進程中,雨燕也在進化它的生存策略,讓自己及其後代更加适應現代化的城市生活。
雨燕在“進化”,人們也在努力地為這可愛的精靈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一些古代建築正在以更開放的姿态歡迎雨燕。在雨燕栖息數量較為集中的正陽門,并沒有安裝防護網。去年,正陽門管理處與北京動物學會等單位共同啟動了“古建保護與城市生态”課題研究,主要就是分析北京雨燕的糞便和巢穴到底對木建築有沒有傷害。
經過一年的分析研究,發現雨燕糞便的酸堿度呈中性,巢穴的微生物菌群檢測也沒有發現對木構件有損傷的菌種,這都說明北京雨燕對木建築不構成破壞。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北京雨燕。去年3月,北京四中生物教師、中國觀鳥會京燕項目負責人卓小利帶領學生們自制了箱體長40至50厘米,高15至20厘米,進深15至20厘米的北京雨燕人工巢箱。箱體内部有緩沖帶,适合雨燕産卵和孵卵,可供一對雨燕“入住”。他們把人工巢箱挂在了高中部校區科技樓上,但首次實驗效果并不太理想,沒有吸引到雨燕。今年,團隊還将繼續嘗試,準備通過播放雨燕鳴叫聲,對其進行招引。
據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四環内雨燕種群數量繁殖前在5000隻以上,繁殖後能達到1萬隻左右。北京的雨燕種群正逐漸回歸、壯大。
在北京這座擁有2100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如何為野生動物提供栖息空間,增加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近年來首都生态建設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今年市園林綠化局出台了關于促進首都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相關措施迅速啟動。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措施是在城市建成區開展野生動物栖息地調查。不僅是雨燕,貓頭鷹、鴛鴦的種群調查也在城區範圍内首次展開。
不同于對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的專項調查,栖息地調查更多是生物生境的綜合評價,是對生态環境的綜合考量。考察内容包括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重要物種的生存狀況,林地、水系的自然環境保護狀況等。這也是北京市首次對城區的動物栖息地進行摸底。
市園林部門将根據調查情況建立城區動物栖息地保護名錄,并按照保護價值劃分為高保護價值、中保護價值、低保護價值三類保護地。對于高保護價值栖息地,将劃出保育區,限制人類活動,讓野生動物自由栖息。
生物多樣性恢複示範項目也将在今年啟動。在平原、山區和城區三類區域,分别開展生物多樣性恢複試點。初步計劃,今年市園林部門在全市範圍内建設6處生物多樣性示範區,為下一步動物栖息地生境修複提供經驗。
通過種植層次豐富、有花有果的小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為雨燕等動物提供近自然的栖息環境,滿足它們覓食飲水、隐蔽藏身的需求。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8年,北京市共恢複與建設濕地8000餘公頃,濕地生态質量逐步提升,生态功能不斷優化。
目前,全市濕地中有野生動物393種,占全市野生動物種類的75.6%,其中鳥類58科276種,占北京地區鳥類種類的72%,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8種,北京市一級保護鳥類21種;有植物1017種,占全市植物種類的48.7%。
“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營造更具活力的大都市生物圈,北京已在探索路上。
”
記者:張小英
攝影:何建勇
編輯、校對:魏 瑤
美編:沙勇強
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