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00強排名?2月9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2年度世界師生比最佳大學排名》這份榜單根據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制作而成,共包含了來自30個國家/地區的102所大學,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全球100強排名?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全球100強排名
2月9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2年度世界師生比最佳大學排名》。這份榜單根據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制作而成,共包含了來自30個國家/地區的102所大學。
根據榜單顯示,在這些擁有最優生師比的大學中,美國與日本的大學占據主導地位,兩國共有57所大學上榜。
日本醫科大學、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東京慈慧會醫科大學以0.9的學生/教職員工比例并列第一名,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多所世界名校也紛紛上榜。
我國3所大學進入該榜單,分别是首都醫科大學(第36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68名)、南華大學(第70名),三所大學的學生/教職員工比例分别為5、7.3、7.4。
生師比,高校辦學質量的一面鏡子
高校生師比通常是是大學在校學生與教師的數量比例,它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标,體現了學生、教師規模的大小以及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國内外有不少學者都研究過大學生師比與辦學質量間的關系,他們也普遍認同高生師比不利于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首先,高生師比意味着每位教師所需要教授的學生更多,教學任務随之加重,比如一位教師同時教授三門或更多課程。同時,高生師比的學校,通常會因教師資源有限的情況而采取大班教學的形式教授部分公共課或專業課。這種教學形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教師難以對每個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師生交流互動困難,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其次,由于高等院校具有教學和科研的雙重屬性以及我國高校現行的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定體系中科研成果占據重要地位,大部分高校教師不僅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還要承擔大量的科研工作。高生師比學校的教師往往難以合理分配時間、精力兼顧兩項工作。
這樣看,似乎低生師比的高校辦學效益更高。但這一結論并不絕對,生師比過低會導緻教師工作量不足及對教師的使用不充分,制約教師使用效率,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影響學校辦學的社會效益。
我國高校生師比情況
生師比,直接反映的是師生交流頻率,也是體現高校對學生關懷程度的關鍵指标。擁有較低生師比的大學将更有機會創建有利于學生參與和互動的教學環境。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需匹配一流師資力量。即使這些數據不能告訴我們講授者是否周到、熱情,他們反饋郵件和批改作業的時間有多長,或者他們與學生的關系如何,但是更多教師肯定是營造高互動頻率、參與度和學術支持的教學環境的良好基礎。
就世界範圍來看,不同國家或地區高校的生師比存在較大差異,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生師比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我國有學者曾研究了國内外數十所頂尖大學的生師比數據,發現國外頂尖高校的生師比基本在2~8的範圍内,而我國頂尖高校的生師比則普遍在12~14。
而如果将範圍擴大至我國全體高校,國内外大學的生師比差異就更大了。根據去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普通高校生師比為18.37:1,其中,本科院校17.51:1,高職(專科)院校20.28:1。并且,自2004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标(試行)》,出台普通高等學校的生師比不高于18的規定後,我國高校生師比已多年穩定在17~18左右。
對于國内外一流大學師生比差距較大的現象,有學者建議,雖然要求我國高校普遍大幅度降低生師比并不現實,但以世界一流大學為建設目标的高校依然需要努力向世界看齊,降低生師比。
存在争議的生師比
生師比是反映大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生師比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一個部分,它可以被看作學生成就的預報器,同時也是資源規劃的工具和參考基準。但它是否真的能測量教育質量?随着辦學質量評定對其的廣泛使用,關于它的争議也愈演愈烈。
對于過度依賴生師比數據的情況,每年負責出版英國大學指南的《衛報》曾提出嚴重警告:生師比隻考慮到那些承諾會花大量時間從事教學工作的教職員工,而将那些被歸類為研究人員但其實也會從事教學工作的人排除在外。該報認為,簡單的生師比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教學強度,并且也不能揭示誰在從事教學,是世界知名教授還是研究生助教。
英國大學和學院聯合會高級研究人員史蒂芬·考特認為,盡管生師比是傳統意義上衡量資源管理充分性(如教師可用性)的關鍵措施,但它其實可能是一個誤導指标,該比例并不能與質量或者聯系時間直接相關聯。“他們設想的是典型學者的所有時間都用來進行教學,但其實這部分時間還會用于參與研究和其他活動。并且,這些教師的時間還會因為學科、大學不同而存在差異,即便是相同學科的不同階段,這樣的差異也依然存在。”
在缺少可用數據的情況之下,考特教授認為,“生師比可以作為粗略的和現成的衡量教職員工充分性以及該校教師能夠給予研究及對其學生關注程度的衡量标準。”蓋爾·麥克唐納教授是澳大利亞&新西蘭管理學院終生會士,她認為高校面臨着通過提高生師比來提升高校産出的壓力,盡管生師比同樣也被看作質量的保障。她認為生師比是較不穩定的構想,因為它不一定與學生和教職員工的積極或消極産出相關聯。
此外,對于過度依賴生師比數據,她還提出了擔憂,例如:
● 大學需要更精确的内部數據來計算生師比及不同定義下的該比例。
● 因為學者與普通教職員工之比不會因為生師比太高而增加。從某方面來說,普通教職員工的工作量可能會過多,教學工作開始依賴非正式員工或以委托的形式進行。
● 基礎建設面臨更多壓力,因為大學可能無法容納更多新員工。
因此,麥克唐納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議:
● 确定恰當的生師比定義。
● 根據不同學科優化生師比。
● 大學應該緻力于降低生師比,釋放教職員工的時間,以使其與學生互動,讓其參與質量評估、進行反饋,等等。
● 讓數據更準确,因為生師比的統計方式有很多種,而這主要取決于被統計的教職員工類别和包括的學生。
來源:麥可思研究整理自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教育部、江蘇高教、商丘師範學院學報、麥可思研究等,轉載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