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新晉網紅打卡地—“898藝術村”。記者 李昊 攝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月21日消息(記者 鐘圓圓)63歲的王和炯怎麼也沒想到,他那閑置了7年的老房子,突然就變成了網紅打卡地。白牆上畫了隻啃着玉米的松鼠,來的人都愛它跟拍照。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權擁東村似乎也有了新名字——“898藝術村”。
王阿公家牆上的畫出自畫家大飛之手。大飛為什麼會來村裡畫畫?這和“898藝術村”項目負責人王凱的計劃分不開。“這一切,發生得一點也不突然。”布局3年,王凱就是想試試,在海南,用藝術改造鄉村,能不能給鄉村振興帶來點兒不一樣的色彩,他連slogan都想好了:北有798,南有898。靈感來自海南的區号——0898,對标的是北京的“798藝術區”。
海口新晉網紅打卡地—“898藝術村”。記者 李昊 攝
改變 從一幅畫開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權擁東村位于海口美蘭區靈山鎮美莊村委會,站在村裡遠眺,不遠處的瓊州大橋飛架南渡江兩岸,修繕一新的白駒大道貫通東西。望望周邊,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焊花閃爍,江東新區建設“火力全開”,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沿着白駒大道行駛不過10分鐘,來到村裡,這裡卻是一片田園風光。
盡管坐擁天時地利,獨有離城市最近的“詩和遠方”,這座有200年曆史的古村卻從沒享受過田園牧歌帶來的“旅遊紅利”。
“太普通了,沒有特色。”王阿公的兒媳婦嫁到村裡10年了,在自貿港建設的東風吹來之前,村裡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改變,是從一幅畫開始的。
海口新晉網紅打卡地—“898藝術村”。記者 李昊 攝
2013年,王阿公一家搬進了村裡集中建設的新房,村民的老房子大多變成了雜物間。2016年,海南省油畫院副院長王彬租下了村裡的一間小屋,窗外是農田和魚塘,一年四季都有綠色。不需要挖空心思尋找美景,隻要支起畫架,王彬就能在村裡畫上好幾個小時:“這裡處處都是風景。”
在王彬的畫裡,這座百年古村有了色彩,一條小路、一塊菜地、一個小土坡、一片草地都走進了畫裡,就連畫室前的芭蕉樹也成了畫裡的一景。每當有畫家朋友到訪,總要羨慕王彬有間鄉村畫室。
“我們能不能把這裡做成海南的藝術村、畫家的聚集地?”王彬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朋友王凱,兩個年輕人開始暢想村子的未來。
2018年底,海口白駒大道改造及東延長線項目開工,村子周邊交通不便,建設藝術村的計劃暫時被擱置。
2019年2月,海口美蘭區靈山鎮美莊村鄉村振興工作隊來到了村裡,藝術村的事兒有了眉目。“我們是帶着任務來的,江東新區的鄉村振興,必須有特色,要給自貿港建設錦上添花才行。”隊長陳蘇一發現,權擁東村底子好,沒有貧困戶,文化底蘊深厚,村裡的畫家還有建設藝術村的計劃,生态振興、文化振興是條好路子。
海口新晉網紅打卡地—“898藝術村”。記者 李昊 攝
振興 從美化起步
為了給發展文旅業态奠定基礎,美莊村黨支部聯合鄉村振興工作隊籌款30多萬元完善基礎設施,新建了近200米長的村道,清理垃圾和雜草,整治分散養殖的亂象。村莊幹淨整潔,房租便宜,交通便利,很快吸引了第一批畫家入駐。
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後,複工複産的号角吹響,當時,白駒大道改造及東延長線即将通車,鄉村振興工作隊、畫家、村民強強聯合,藝術村的建設也加快了腳步。
王凱租下了村裡閑置的老房子,邀請專業團隊創作牆體彩繪。于是,一群畫家帶着五顔六色的顔料,開始在村裡忙活起來。
王阿公家的房子在村口,靠近白駒大道,外牆是單調的雪白色,那是藝術村的“門面”,可不能這麼簡單。“必須把‘藝術村’的‘排面’整起來。”大飛藝術工作室的畫家大飛剛入駐,就接到了一個重任。
炎熱的7月,室外毫無遮擋,海南多地高溫日數破曆史紀錄,上牆作畫用的腳手架、梯子被烤得發燙。8天,大飛把王阿公家的房子換了副模樣。
再回到老房子前,王阿公驚呆了。站在牆邊仰望,隻見一隻可愛俏皮的松鼠躍然牆上,懷抱一根金黃的玉米,狼吞虎咽地啃着,嘴裡塞滿了玉米,吃着香極了,畫面栩栩如生,就連毛發也清晰可見,仿佛它就長在村裡。
不止王阿公家,全村的老房子都變了樣。
椰風海韻、民俗風情、田園風光……白牆、輪胎、雕塑為畫紙,畫家在村裡揮筆,裝點着這個沉寂百年的村莊。在這裡,每棟老房子都有屬于自己的顔色,每一幅牆體彩繪都在講述一個不同的故事。
“松鼠富有靈氣,金黃的玉米寓意五谷豐登,顆粒飽滿寓意多子多福,子孫滿堂。”大飛的畫寄托着他對村莊的美好祝願。
2020年8月,“898藝術村”正式開門迎客。村裡陌生的面孔越來越多,不少遊客被畫上的松鼠吸引,争相來到王阿公家拍照留念。還有一群人,端着凳子,坐在菜地邊,他們不種地,隻是支起架子,在上面的白紙上塗塗畫畫,畫的就是種地的農民。仔細一瞧,還挺美。
海口新晉網紅打卡地—“898藝術村”。記者 李昊 攝
延續 把“詩與遠方”變成經濟紅利
王阿公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有一門開收割機的手藝,日子過得不差。隻是,年紀越來越大,他也擔心有開不動的那天。聽說國家在搞鄉村振興,村裡還來了駐村幹部,剛開始,村民都在問:鄉村振興到底是什麼?王阿公心裡也犯嘀咕。
自從藝術村建好以後,王阿公心裡有點數了。錢包鼓了,村子美了,原本閑置的老房子變成了“香饽饽”,每年能給他帶來上萬的租金收入,鄉村振興原來那麼實在。
有變化的不止王阿公一家。
海口新晉網紅打卡地—“898藝術村”。記者 李昊 攝
“藝術村占地将近100畝,我們租下了29套民居,近100間房,有20多位畫家入駐,現在每周都有2位畫家過來洽談合作。”王凱幫村民算了一筆賬,每租下一套民居,就意味着一戶人家每年可以多上萬的收入;畫家打造工作室,優先聘用村民裝修;美景“上牆”,村子的“顔值”火爆“出圈”,越來越多人來村裡打卡遊玩,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村裡孩子們也跟着受益。入駐的畫家辦起了公益美術課,十裡八鄉的孩子慕名而來,王阿公的兩個孫女也成了課堂上的學生。“學了畫畫以後,兩個孩子變得特别有想象力。”王阿公的兒媳婦跟記者念叨,她沒想過要送孩子去學畫畫,是村裡的公益課提供了一個機會。來村裡的畫家都是有名的大畫家,這要是放在以前,就算想學,也不知道該去哪裡找,更不知道要花多少錢。自從畫家來了村裡,好多孩子愛上了畫畫,孩子想問什麼,随時有人指導。
畫家來了,村子活了,村民的錢包也鼓了。
“我們還有100多間房子,都能租給你們。”村幹部代表村民表了态,全力支持王凱、王彬這群年輕人建設藝術村。
“藝術村真的要成了,一切向好。”王凱盤點了藝術村的業态,開放不到半年,村裡已有3家特色藝術館,數十家藝術工作室落地,月月有主題展,周周有公益課,每隔一段時間就有畫家入駐;名家字畫、原創油畫、美術培訓、牆繪雕塑等新興細分業态逐漸湧現,農家樂、民宿等配套設施即将開放;“我在江東有塊地”項目也即将推出,到時候,城裡的遊客就能在村裡吃上自己親手種的菜。
剛開始駐村那會兒,陳蘇一總在思考:究竟怎麼做,才能做好鄉村振興?如今,這個答案已逐漸清晰: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
在藝術村,“詩與遠方”不僅是田園牧歌式的精神追求,更是實實在在的鄉村振興和文旅紅利。鄉村振興工作隊要做的,就是為村民延續這份“紅利”,幫村裡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駐村隊伍,和一個可持續的産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