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暑假,是孩子們豐富課外閱讀、開拓視野的大好時機。不少學校還專門布置了暑假作業,要求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不過,《文彙報》記者調查發現,孩子們遇到了一些煩心事:小學生讀《西遊記》,要回答“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初中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需要“将保爾·柯察金每一年的經曆,整理成一張時間表”;高中生讀《百年孤獨》,則被要求“将其與《變形記》作比較,分析其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看過《西遊記》的人不少,但真要問“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别說是小學生,很多成年人也不清楚。這恐怕不怪人們閱讀時不細心,而是問題本身太過刁鑽。同樣,對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普通讀者有必要花費精力做人物年表嗎?《百年孤獨》叙事十分複雜,人物名字很長,閱讀難度較大,高中生能讀下來已實屬不易,至于結合《變形記》歸納分析“魔幻現實主義”,這已經算是大學文學專業的問題,遠遠超過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的作業,既不符合普通讀者的需求,也有悖教育的基本規律。
目前,“整本書閱讀”正從理念倡導走向語文教育實踐。這直接反映在語文教師的課程設計上,是對學生課内外閱讀内容的有機調整,更是語文教育的理念革新。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标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整本書閱讀”被頻頻提及,此外,還有“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寫作”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等延伸課程,涵蓋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和思辨能力等多個方面。
通過布置任務引導學生來閱讀,想法很好,但在作業要求和閱讀評價上,必須根據孩子的閱讀基礎,培養其閱讀興趣。像“孫悟空在哪座山打的白骨精”這種問題,隻是冷僻的知識點,缺乏應有的問題意識,也無法和孩子的社會觀察、人生思考形成關聯。即便孩子對西天取經的故事有所感悟,也很難被這樣幹癟無趣的問題吸引。列主人公事迹年表的方式,恐怕也對孩子讀懂名著幫助不大。
“整本書閱讀”不僅是讓學生“閱讀完整本書”,還要在增加學生課内外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克服學生碎片化與膚淺化的閱讀問題。教師要當好學生閱讀的引路人,通過精讀鑒賞、主題讨論等課堂教學授之以漁,并改變布置任務、檢查作業的評價導向,多設置合理的閱讀“指示牌”,帶領學生進入經典世界,感受文字之美。
針對“整本書閱讀”,新版部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曾說過:“如果‘課程化’太明顯,要求太多,學生還沒有讀,可能就興趣減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處處指向寫作,甚至和考試挂鈎,那就更是煞風景,敗壞閱讀興味。”事實正是如此,從我的閱讀經曆來看,如果老師找不到幫學生叩開閱讀之門的“方法論”,不妨和家長、孩子一同看看那本頗有名氣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需要讀什麼書、如何讀書的問題,在書中都有涉及。其實,“整本書閱讀”不隻是讓孩子讀,而是教師、家長都應加入讀書的隊伍,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撰文/白毅鵬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