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迹。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将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