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婚俗,說起來真是說不完。我因為太小,記得不清楚。
婚禮總會有個主人家授權的“撈頭忙”。這個人對于各種流程、菜品制作一應俱全。農村總是有那麼幾個人,特别擅長搞這種事。平時都是扛着鋤頭下地,莊稼收完了,放下鋤頭,就是個組織者。主人家經常為了表示感謝,送幾條煙,幾瓶酒,有沒有收費,不清楚。
撈頭忙,組織一幹小夥子(端得動方盤),大姑娘基本都是端茶倒水的。這種方盤一次會裝5-6盤菜,所以是需要一把子力氣。
看到了這張冰糖葫蘆,想起了婚禮中的另外一個人插曲。一到喜事來了,賣冰糖蘆葫的人一來,就有人叫了。過來過來,現場的人見者有份,一人一串。由賣方來指定誰付錢,往往他在現場讒言觀色,看誰更像能掏得起錢的人。這個習慣叫“吃呼”。我現在理解更像是一種賭博。
我奶奶的婚禮,應該比我小時候的婚禮更熱鬧。類似于一種節氣,一種符号。
也許二三十年代的人們,因為貧乏,所以對吃了頓肉都格外印象深刻。
大多的婚禮都會熱鬧上幾天。然後老親少友,送走了,方安靜下來。
東北的習俗,真的挺奇怪的,正日子的那天,新郎新娘的父母,居然婚禮當天不去婚禮現場。說是婚禮現場,沒有今天的儀式感。新郎帶着伴郎和一群大姑娘去接親,往往還有年長的親戚去的,大多是舅媽或者姨媽之類的角色,能說會道一點,懂點婚禮的規矩。還會跟着幾輛空車去的。
新郎剛到了屯子頭,就有人跑回來大叫:來了來了!于是,鞭炮起,鼓樂起。
進了新娘的家門,改口叫新娘的父母為爸媽(敬茶這種環節,更像是舶來品,南方情節-除東北以外面,都是南方哈哈)。一系列禮節下來,新娘帶着陪嫁,一般是是大紅的包袱皮裝着被面枕巾,幾件新衣服、新臉盆等等,由大姑娘給捧着,跟新娘坐一車。
同樣,接新娘的車回來了,也要鞭炮,唢呐都來,甚至也有大秧歌扭一扭。
新娘子的壓轎(其實後來都是牛馬車,現在是小汽車了)人都是男孩子,新娘子的侄女或者兄弟。新娘子的下轎鞋不沾地(原因不知道),大多新郎抱着進門。
然後,娘家客(且同音)就跟着新娘一起去新郎家了。娘家客在婚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尊重娘家人。所以開席第一波,都是娘家客。
新房那一桌就是新娘子,大家都去參觀新娘子。新娘子的桌上一桌好飯,包括五谷飯等等的。但是新娘子是照例不吃的。就那麼坐着。什麼時候活動一下,我都不知道哈。
新郎照例這天是會喝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