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作者所著《合肥方言》一書
方言裡的動詞,經千百年“自然釀造”,有着醇厚的表達力。現今普通話裡的一個動作,在方言裡可用多個單音詞表示。其語義的形象、明晰與豐富性,非今日語言所能比。
以“塗抹”義為例,與其相關聯的方言單音動詞,大緻有以下幾個:
【點】用顔料在某物體上點畫一下。動作的範圍不大。
【撣】描色。強調動作的快速、簡單。如:在腦門高頭~毫紅。
該詞還表示簡單接觸即脫離,如:撣一下火(用火燎一下)、撣眼一看、撣絨(家禽交配)。還表示“裹抆、沾染、占便宜”等義,借指迅速地從别的物體上抆取、攫取一部分。
方言有“撣塵”一詞,說的是用撣子拂去灰塵。
【搽】用手在臉上、身上塗抹化妝品、藥膏等。表明是一種均勻的擦抹動作。
【搨】先将對象物挖挑到另一物體上,再塗抹。可指用指尖摳一點香脂、藥膏等半流質物質點在臉或身上,再進行局部塗抹。
也指用泥搨子等工具前端,将泥漿、混凝土等先填塞進物體的縫隙或表面,再抹實刮平。還指用模子制作土坯,如:~土子。
引申指褪去污垢等。如:~“狗腳(jué)子”。意思是搓去身上的泥垢。
【抹】此為入聲,近似讀若“末”。抹平、塗抹之意。
【淖】将液态物塗于物體表面,尤指在身上塗抹藥膏等。有時指給物體上漆的動作。非正規用法。
【油】指上油、上漆的動作。同類詞有:上、漆、刷、光(撗)。
【噗】借音字。用口含水噴成霧狀于物體上。舊時農村請裁縫來家做衣服,常見師傅在布料上“噗”。
【抆】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沾、抹上某種粉狀或顆粒狀物質。舊時指用糖稀、炒米泡子、花生、芝麻等抆制糖果。引申指“沾染、弄髒”。如:
“這霞子太廢,到門口玩一刻就~一身灰。”
“這個碗擺到那個碗,吃一餐飯要~三四個碗。”
【敥】讀若方言“厭”(yìn)。一般指在患處覆撒細粉狀藥粉,或小面積敷、點膏狀或液狀藥品。或通“壅”,讀若“應”,指用土、炭渣墊潮濕之地。
【埿】方言讀“米”的去聲。其本意是“泥”,引申為塗泥狀物于物體上。如:“搞毫水泥把鍋台~一~。”《康熙字典》釋埿:塗也。
【撗】讀若guàng ,俗作“光”。指用瓦刀、抹泥刀将泥漿等濕軟材料搨入牆縫并抹平。也指刮胡子、毛發。喻指批評,如:~胡子、把他~一頓。也指上漆、上色。
【滾】表面沾上。如:麻餅上~一層芝麻。喻沾染上。如:小伢在地下爬,~之一身上溏雞屎。此詞疑似“抆”的音轉。
最憶是巢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