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大概是最美的文字了。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筆畫的力度、整體的結構、不同的風格,展現無窮的美感。
古人雲,二十年學畫畫,三十年學書法。蘇東坡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
學漢字書法不易,能否寫好,不隻關乎結構、運筆,還基于學問、見識。
寫了多年,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漢字?
漢字的起源,有4種說法。
1.結繩說
結繩不是文字,是一種替代的記事方法。
《周易·系辭下》有雲:“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東漢鄭玄《周易》注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2.契刻說
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種痕迹、記号。
人們用契刻的方法,将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雙方各執一半,以吻合為憑。
3.河圖洛書與八卦說
即神賜說,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相傳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始祖伏羲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八卦,創始了炎黃文化。
4.倉颉造字說
即按照萬物特征,畫出圖形,造出象形字。
相傳倉颉是黃帝的史官,有四隻眼睛,他發現獵人可以通過痕迹判斷鳥獸動物,受到啟發,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由此,倉颉仔細觀察日、月、星、雲、山、河…以及飛禽走獸、應用器物的特征,畫形、造字。
漢字的字形,主要有下列9種。
1.甲骨文
殷商時代的代表字體,因刻于龜甲、獸骨之上而得名。其内容多為問吉兇的“蔔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
2.金文
商周時期,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上古稱青銅為吉金,所以又叫金文。由于鐘和鼎在青銅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又稱“銅器銘文”或“鐘鼎文”。
商代金文内容,主要用以記事功、錄訓詞。西周金文字體更整齊,多是祀典,賞賜、征伐、契約有關的記事。
3.大篆
公元前9世紀,周宣王時期的史官史籀,對古文進行過一次整理,其結果是産生了“籀書”,即大篆。
4.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秦朝為統一文字,命丞相李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将大篆簡化為小篆。
5.隸書
随着文書越來越繁多,書記官雖用小篆,有時候為了求快,下筆不免草率些。久而久之,便成了一體,稱為“隸書”。
最終定型的隸書,是秦朝的程邈所作。隸書的成熟,是在漢朝。
6.楷書
隸書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演變,到了漢末魏初,出現了“真書”,又名“正書”、“今隸”,是通行到現在、我們最熟悉的“楷書”。
目前比較一緻的說法,楷書是由東漢王次仲首創,三國魏鐘繇是曆史上第一個楷書書法家。
7.行書
行書,起于晉代,至今通行。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是行書書法的巅峰之作。
8.草書
又稱“破草”、“今草”。漢字發展到草書一體,已近完美。
草書一般不能辨認,尤其是狂草,隻能作為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失去了它作為記載和傳播信息的文學功能。
9.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文字逐漸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堅直、方方正正的宋體。
之後的幾百年,在宋體的基礎上衍生出長宋、扁宋、仿宋等變體。又在西方字體的影響下,出現黑體、美術字體等。
而宋體,仍是當前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