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唐寶寶”董玲欣迎來了她人生中特殊的一天。這一天,她成為了特奧會的冠軍。那是全國第十屆殘運會暨第七屆特奧會開幕後第一個比賽日,我省運動員董玲欣為青海代表團摘得首枚金牌,這也是本屆殘運會暨特奧會特奧比賽項目的首枚金牌。
當天上午,在特奧田徑女子50米決賽中,董玲欣以13秒36的成績勇摘所在組别的金牌。之後的比賽中,她又拿下了壘球銀牌,立定跳遠銅牌。
第一次參加體育比賽的董玲欣,帶着三枚金牌回到家鄉,給所有人帶來了一個大驚喜。
遭遇不幸,父母為她撐起一片天
2004年,董玲欣出生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遜布溝村,取名玲欣,父母希望她能夠快樂成長。然而,六個月後的一份診斷報告,卻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沉重打擊。
“她到六個月的時候,我發現她和其他同齡孩子不一樣,在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做了全面檢查後,結果顯示董玲欣比别的孩子發育遲緩,主要是缺少營養導緻的腦發育不良,醫生叫她‘唐寶寶’”董玲欣的母親趙金芝說。
唐寶寶指的是罹患唐氏綜合症的嬰兒,這種疾病是由于染色體的變異使人的智力、發育等各個方面具有缺陷的疾病。他們智能較正常兒童低,患此症的小孩發育遲緩,加上肌肉張力低,令他們學習坐立及走路也比正常小孩晚很多。
董玲欣的醫藥費、營養費對于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還有一個比她大一歲半的姐姐在上學。一紙診斷書,讓小兩口沒了盼頭。
面對困難,兩口子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搬水泥、刷牆……董玲欣的父親每天起早貪黑,哪天有活哪天幹,工資也無法定時發。趙金芝通過扶貧項目貸款,在家搭了一座牛棚,每天種地、養牛、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有一次,孩子的爸爸擡了好幾天水泥,從1樓擡到30樓,掙的錢全部給孩子買藥了。他說我們日子可以苦一點,但孩子的病一定不能放棄。”說到這裡,趙金芝眼圈紅了。
從站立到走路,從穿衣到吃飯,要掌握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董玲欣和她的家庭要付出數倍于别人的努力,反複訓練。“别人家同歲的小孩都會走路了,董玲欣站起來都很困難,我就天天扶着她在家門口反複練習。她一直不會說話,我們就不停地教。”
在父母的精心呵護和不懈努力下,三歲時,董玲欣學會了走路,六歲時,她學會了說話。這也讓父母看到了希望。
戰勝自我,從“唐寶寶”到特奧冠軍
為了不讓董玲欣落後正常孩子太多,媽媽堅持讓她進入普通幼兒園,2014年,董玲欣到青海省特殊教育學校上學,因其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既要在西甯租房照顧董玲欣,又要每周帶着她來回往返大通老家照顧她的姐姐,日常的生活費、交通費、租房費等給本就困難的家庭又增加了不少經濟負擔,使得家人不得不放棄在西甯學習和康複的機會。2016年9月,董玲欣轉入大通縣特殊教育學校學習。
這所學校有很多和她一樣的殘障兒童,董玲欣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康複,身體狀況和智力水平有了很大的轉變和提高,生活完全能夠自理。
在校長何惠興眼中,董玲欣很安靜,很聽話,樂于助人,樂觀開朗。“董玲欣在學校經常幫低年級的同學打飯。有一次同學感冒生病了,她主動拿出自己吃的闆藍根給同學吃,很讓大家感動。”何惠興說。
“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孩子進步很快。有一次我太忙,吃完飯就出門了,回到家發現她已經把鍋碗瓢盆全洗了。”越來越懂事的董玲欣讓母親倍感欣慰。
今年6月底,省殘聯到學校選拔運動員,平時愛動、精力旺盛的董玲欣,被教練員、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王傑選中。在省特殊教育學校經曆了四十多天的集訓後,董玲欣作為全國殘運會暨特奧會青海代表團的一員,赴天津參賽。
8月26日,董玲欣獲得金牌後,教練給趙金芝報喜,趙金芝的第一反應是“絕不可能”。“當時孩子被選中,我隻是希望孩子能多鍛煉,能有利于董玲欣的恢複,希望她能享受這一次旅行,但是從來沒想過能拿獎。”趙金芝說。
而當笑容燦爛的董玲欣脖子上挂着三塊獎牌,走進家門時,這位堅強的母親流下了幸福的淚水。通過微信視頻,董玲欣把一枚枚獎牌展示給在外打工的父親,父親喜極而泣。“我覺得真的是苦盡甘來,我為我的孩子驕傲。”趙金芝說,董玲欣平時在家喜歡唱歌、跳舞,她還曾放出“豪言壯語”:“我的理想是站在舞台中央,讓所有人為我鼓掌。”如今,夢想照進現實。
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專門為智能低下,言語不清的神經和精神障礙患者,甚至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兒童和成人舉辦的體育運動競賽活動。特奧會的宗旨是“讓我們取勝,如果我不能取勝,就讓我在參與中成為勇敢的人”。作為一個典型的唐氏綜合症患兒,董玲欣在她這個年齡還無法理解特奧會的意義和金牌的價值。也許在她心裡,金牌隻是一個人人想要的“禮物”。回到學校的她,免不了展示獎牌,别人看完之後,她總是格外認真地把獎牌吊帶疊得整整齊齊,然後小心翼翼地一個一個放進獎牌盒裡。在她得到金牌之後,她說她最開心的就是能夠回家與父母一同分享。
參與、快樂、收獲、成長,這個15歲孩子身上也正折射出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光芒。
記者 李占轶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