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手機開始占據人們大量的注意力。出現一個新詞“碎片化”,具體來說就是時間碎片化,最後導緻我們做事碎片化。比如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學習。随着這個詞的普及,人們對“碎片化”産生了很多偏見,比如認為碎片化閱讀會導緻缺少思考,碎片化學習會導緻效率低下等。
但實際上,我們隻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在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時間的确被分割得越來越碎片化。
我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讀書、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一個最直接的答案是獲取知識。那麼,時間的碎片化會導緻知識的碎片化嗎?顯然,并非如此。我們從碎片化的時間裡獲取到的是信息,而這并不能直接構成知識。信息和知識的關系,就好比一堆磚頭和房子的關系,要想構成房子,還需要對磚頭進行加工。知識也一樣,知識是有體系的。要形成有體系的知識,需要學習過程是長期且連貫的,需要對獲取到的信息進行深度加工。而這個過程,與時間是否碎片化的關系并不大。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其實也是“碎片化”的,比如給自己規定半天的讀書學習的時間,我們不可能做到一半天不走神。既然大腦的思考過程本就是碎片化的,我們又何必去過于在意時間的碎片化呢?我們更應該善于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去讀書學習,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适應大腦思考的節律,積累更多思考的“原材料”。
所以啊,不要再對“碎片化”産生偏見了。更不要因為這個概念就對讀書和學習加以怠慢,認為碎片化的時間,沒有效率、不能深入思考,就不去讀書,不去學習。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隻要我們是專注的,那麼這段時間就是有效的。長久的堅持,自然就會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讀書和學習最好的策略就是“莫問前程但行好事”,你不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刻,那些不經意間獲取的知識會回報給你無限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