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是舊時詩詞寫作結構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
起:開端;承:承接上文;轉:轉折;合:結束全文。
古人作詩,先以與詩意有關的景或事引起,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或迂回入題,托物起興,是為起;接着承上啟下,進一步寫景或叙事,為下文鋪墊或蓄勢;轉一般是指結構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轉換,由事入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詩詞中一般指律詩的頸聯、絕句中的第三句、詞中的過片,能引導讀者體認思路,品味詩詞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合指詩詞的收束,是“起、承、轉”的總結,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點,一般在詩詞的最後,或點明主旨,或戛然而止,發人深思。
杜牧的《清明》一詩,起承轉讓合的結構方式表現得很明顯。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首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雨紛紛”三字,抓住了清明時節的節候特征,營造出一種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是“起”;次句寫“路上行人” 内心深處“欲斷魂“的情緒,是“承”,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以一個問句一轉,既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又提出新的問題,是“轉”;自然而然地帶出第四句,用“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動作細節來解決前面的問題,引人回味和思考,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