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複字看複旦大學的由來
複這個字我們一般用來表示重複、恢複,但實際上這些含義取自于人腳部的一種動作行為,那這是一種什麼行為呢?我們來看一看甲骨文的字形。
“複”的甲骨文作由兩部分組成,下邊是一隻腳,它的方向是朝下的,大家應該記得,逐和往裡面的“止”是朝上的,所以它相當于把那個止倒過來了,為了與止相區别,人們給這個形體取了個新的名字,叫“夊”。這個“夊”我們在“降”字裡面是見過的,就因為它朝下,所以表示的是下山。
那複裡的這個“夊”又想表示什麼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先弄清楚上面這三個方框,它表示的是什麼東西。
不少學者主張這個部件是“郭”的省寫,郭是外城的意思。中間的這個部分,确實和複的上面這一塊比較接近:
不過呢,《詩·大雅·綿》裡有:“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
“複”與“穴”是相對而言的,指的就是古代鑿地而成的土室。
徐中舒先生主張複的上半部分象半穴式的居所,這種屋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前後是兩個入口,它是通往地下的通道。
所以這三個方框,中間的這個是室内,而上下的兩個是出入口,而下邊的這個腳剛從出口裡出來,所以是朝外的。
那既然是出來,那複是離開的意思嗎?恰恰相反,複是返回的意思,而且是原路返回。那既然是回家,為什麼不把腳朝向家門口呢?這是因為甲骨文裡面已經有一個類似的字形了,它是各。
各和複的區别就是,各表示的是回來、到來,而複強調的是原路返回。《說文》說“複,行故道也”,也就是說走原來走過的路,你離開的時候從這個口子出去,回來時還從這個口子進來,這才叫去而複返。
到了金文,“複”又多了兩種寫法。一種是加彳,一種是加辵。到了小篆,加辵的寫法沒了,留存下來的是“複”和加了彳的“復”。隸書和楷書舍棄了簡單的複,留下了從彳的復。結果漢字簡化時又省去了彳,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複的發展也真是經曆了循環往複。
因為複本來是返回的意思,返回就意味着回到原點,也就是還原,所以就引申出康複、恢複、修複這些意思。
複旦大學的“複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裡的名句:“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是于右任先生提出來的,本義指日月光華,日複一日地照耀大地。起名時,除了取光輝絢爛的美好寓意之外,還有兩層含義:一是每天都要努力,振興中華;二是“複我震旦”,複旦的前身是震旦大學,“震旦”一詞出自梵文,意思是中國,在英語裡也有黎明、曙光的含義,所以,“複我震旦”還有複興中華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