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曆法著作。
01
郭守敬小時候家庭生活很富裕,在他祖父郭榮的熏陶下,他鑽研數學、天文學和水利。他的學習特點是對任何事物都好追根問底。更喜歡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小型簡易的測量器具。他十五、六歲時,弄到一本石印《蓮花漏圖》,如獲至寶,愛不釋手,通宵達旦地鑽研起來。祖父察覺到孫子天資聰明,就把他送到紫金山,跟當時的學者劉秉忠、張文謙、王恂學習。他刻苦求學,進步很快,老師們都十分賞識。
1267年,元朝政府下令由郭守敬等修訂曆法。郭守敬提出建議,在修訂曆法前,對天象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觀測,以便準确地根據數據科學的制訂出新的曆法來。觀測天象,首先要解決儀器問題。郭守敬除了修複部分舊儀器外,還創制了一些精密的儀器。他制造的儀器簡儀、圭表、候極儀、渾天儀、玲珑儀、仰儀等13種。為了去各地觀測的需要,他又繪制了一套便于攜帶的圖表。如:正方案、丸表、懸圖、異方渾蓋圖、仰規變規圖、導方渾蓋圖、日出入永短圖等。
郭守敬創制的天文儀器,不但在數量上、而且在精巧準确上都超過了先人的成就。渾天儀是古代用來測量日、月、星晨位置的儀器,但因構造不精,轉動不靈,郭守敬把它改制成簡儀,這是對渾天儀的大膽革新。簡儀結構簡單,刻度精密。清朝初年,西方傳教士湯若望來到中國,看到郭守敬制造的簡儀,十分敬佩,因為這個儀器比西方早三個世紀。他尊稱郭守敬為“中國的第谷”。第谷要比郭守敬晚了300餘年。
郭守敬的工作态度十分嚴謹,他先選擇了14位具有天文技術知識的官員分成幾個小組,攜帶輕便的儀器和圖表到全國各地去觀測天象。他們東到朝鮮,西到甘肅;北到今蘇聯的貝加爾湖,南到瓊崖。當時全國共設了22個觀測站。郭守敬坐鎮大都,運用各地報來的數據進行認真研究,精密計算。經過兩年的勤奮工作,于1280年在他領導下的一部新曆法《授時曆》修訂完成。過去的曆法不滿一天的尾數大都用分數來表示,這樣計算很複雜,但《授時曆》改用了小數,計算出一年為365.2425天,這和地球公轉周期隻差26秒,與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格裡曆(即公曆)的一年周期相同,《授時曆》是1280年頒行的比格裡曆早了302年。郭守敬修訂的《授時曆》是以1280年的冬至作為推算起點,大膽地廢除了以往舊曆沿用的繁瑣推算方法。固而成為我國古代最好的一部曆法。
在水利方面,郭守敬的貢獻也是很大的。早在他年輕時,家鄉有條河因河道堵塞,洪水沖垮了堤壩,泥沙把一座石橋都淹沒了,縣裡決定治理這條害河。二十歲的郭守敬,自告奮勇地擔起了治河修橋的重任。他多次認真勘測,找到了原來的河道,選定了建橋地點。在他的精心設計下,邢台的老百姓隻用了四十多天的功夫,就疏通了河道,重建了石橋。治服了水患,便利了交通,真乃自古英雄出少年!當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以後,為了把江南的糧食,物資運到京城,征集了民工開挖了濟州河和會通河,連通了由杭州到通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但從通州到北京的這一段仍需要陸運。如果碰上刮風下雨,道路泥濘,行走十分困難。當時許多人都想修通這一段運河,但都因水源困難,沒有成功。又是郭守敬迎難而上。他經過勘查,發現昌平東南的山下有一個白浮泉,水量很大,可做新開運河的水源,但需要改變白浮泉的流向,這是一項十分困難艱巨的工程,郭守敬經過認真勘察,認真設計,改變了白浮泉的流向。
02
郭守敬在這條從通州到北京的運河上,設置了若幹壩和可以升降的水閘(每隔十裡設水閘一道)。這樣科學地控制了全流程的水量,使大小船隻都能順利通行。用了三年功夫,工程全部完工。從此,南方的運糧大船就可以直達大都了。忽必烈高興地命名這條河為“通惠河”。
郭守敬在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曆法,曆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為修訂曆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農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耗時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發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 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也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