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竹子是禾本科植物,它的近親是水稻和小麥,而竹子的花像稻穗,結的果也像我們常見的稻谷。所以,竹米當然就是竹子的種子脫殼後得到的産物。
關于竹米,古人也對它早有記載。《山海經》中記載:“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結實,結實必枯死,實落複又生。”明代餘宗本所著的《種樹書》中說:“竹有花,辄稿死。結實如稗,謂之竹米。”
北宋《太平禦覽》卷九一五引《詩疏》中寫道:“鳳凰一名鸑鷟(yuè zhuó),非梧桐不栖,非竹實不食。”意思大緻為,鳳凰不遇梧桐樹就不栖息,沒有竹米甯願不吃食。可見,竹米是非常珍貴的。至于珍貴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竹子50~100年方才開花結果,而每當竹米的出現,必定代表着一片竹林的死亡。當然這也是它們進行自然更替的手段啦,就是時間漫長了億點。
曆史上也有很多關于荒年災民以竹米救饑的記載。例如,唐·張鷲的《朝野佥載》:“幵元二年,終南山竹幵花結子,綿亘山谷,大小如麥。其歲大饑,其竹并枯死。嶺南亦然,人取而食之。”南宋·王阮《代胡倉進聖德惠民詩一首》:“葛根殚舊食,竹米繼新饉。”自注:“去冬人食葛根,今春又食竹米。”所以在古時的饑荒年代,竹米可是救命糧啊。不僅如此,竹米還有着較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療作用。李時珍大夫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竹米有“通神明,輕身益氣”的功效。
在20世紀60年代,天津南開大學副教授陳文秋曾在竹業調查筆記中寫道:“箬米的形狀很像麥子,但亦有叫團較尖,有的呈棕色,有的呈青白色,曬幹之後一律呈銀灰色。……其制成泛舟糕點,味道與糯米相似,還帶有箬葉香氣。”箬米就是箬竹結的竹米。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竹子都能結出果實的。據研究人員多年觀察發現,大多數竹子在開花後都能結實,尤其是野生竹種。例如在1958-1960年,孟加拉國吉大港的Matamure和Sungu林區,幾萬公頃的梨竹(Melocannabaccifera)開花結實,老竹枯死,等到了1960年後,種子長大,經過天然更新成竹林。
小編在尋找資料時發現,市面上的竹米主要有兩種:一種像《太平廣記》中所記載描述的“其子粗,顔色紅,其味尤馨香”差不多,比如湖北神農架深山的箭竹林出産的竹米,色澤深紫微黃,煮熟後皮韌内糯。
另一種來自雲南西雙版納德宏州,産竹米的竹子當地的傈僳族人叫“薄竹”(德宏的甜筍竹也産竹米),形狀如黃豆般。當地還有很多用竹米做成的美食,大家去到當地旅遊的話不妨試試。
除此之外小編在某寶上發現還有一種,通過給普通的大米人為添加色素,顔色一般為綠色,商家稱之為竹香米的大米,不過小夥伴們需要謹慎購買哈。
資料來源:
探索——鮮為人所知的天然食材,但為人所喜的新菜演繹
(史正良、範殊岑、蘭明路)
竹米酒:土家族誕生儀式解釋人類學考察——以湖北省沙洋縣三峽土家族移民村為例 (範才成)
竹米炖雞,大自然給德宏人的饋贈!——德宏團結報
百度百科
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