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
比喻沒有多大價值和意義又不忍舍棄的事情。
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大家對這個詞肯定相當熟悉了,中學課本裡也講過,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倒是關于雞肋的詩給大家講一講。
楊萬裡在《曉過皂口嶺》有一名句“半世功名一雞肋,生平道路九羊腸。” 這句是感歎自己拼搏了半輩子得來的功名如雞肋一樣,自己的平生經曆像羊腸小道一樣曲折艱險,下一句“何時上到梅花嶺,北望螺峰半點蒼。”這一句又是雙關語,指忙忙碌碌了這麼久,山還是這麼高,什麼時候才能到達梅嶺其實指隐退。
雞肋還有個意思是指身體瘦弱。
北宋文學家、詩人黃庭堅寫的詩《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阮籍醉睡不論昏,劉伶雞肋避尊拳。至今凜凜有生氣,飲酒真成不愧天。”
阮籍和劉伶都是“竹林七賢”中的成員,都愛喝酒,每次都喝得爛醉不省人事。有時也把自己灌醉來避世。
雞肋尊拳是劉伶的一個典故出自《晉書-卷四十九》: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有一次劉伶喝醉了跟人發生了争執,那人扯住劉伶的衣袖揮拳要打,劉伶緩緩地說:“我瘦得像個雞肋,你手打上來不疼啊?”那人聽了哈哈大笑,就不打劉伶了。黃庭堅這首詩的後兩句的意思是,他們喝酒都能喝得這麼有氣度真不愧于天。凜凜指一種震懾力的氣場。
螟蛉míng líng,指養子
《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負之。”蜾赢(guǒ luǒ)是一種寄生蜂,它捕螟蛉為食,并把卵産在螟蛉體内,螟蛉就是蜾赢幼蟲的食料。古人錯以為蜾赢養螟蛉為子,把作為螟蛉養子的代稱。
元朝劉因《飲山亭雨後》“卻笑劉伶糟曲底,豈知身亦屬螟蛉。”又是劉伶喝酒的梗,但重點是後半句,這是一種帶着自身難保的苦笑。
劉因跟劉伶一樣多次拒絕朝廷的征召。元朝有一段時間裡上層官僚中的漢法派極力擁護新政,代表人物就是太子真金,太子真金在宮裡建了大學,請劉因進宮教學,劉因也很支持真金的想法但後來劉母去世,劉因辭官回家守喪。
但真金的新政多與忽必烈的政見不和而被終止,這件事給劉因打擊很大對元朝政治不再抱有希望,然後就隐居山村教教當地的學生。忽必烈也多次征召劉因入朝但都被劉因拒絕了,忽必烈感歎道“古有所謂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古時有不肯受召的臣子,就是這樣的人吧。
白衣蒼狗:亦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出自杜甫詩《可歎》:“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雲,一會兒像白雲,一會兒像灰狗。這首詩是寫給詩人
王季友的。
王季友也是唐代詩人,他生活貧困,以買草鞋為生,但他安貧樂道,閑暇之餘讀書賦詩。可他的妻子就不能忍受貧苦,離開他跑了。此後就有人就對王季友閑言閑語,杜甫寫了這首詩來安慰王季友。
後來宋劉克莊《沁園春·和吳尚書叔永》也寫道:“笑是非浮論,白衣蒼狗,文章定價,秋月華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雲,變化無常,難以逆料,隻有“定價”文章如“秋月華星”,光照人間。
莼羹鲈脍:指家鄉風味或思鄉之情。
這個成語出自《晉書·張翰傳》張翰字季鷹,他是齊王司馬炯的屬官,官不大但屁事多,張翰覺得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又感覺司馬炯将要垮台,怕到時連累自己想避禍退隐。
一天秋風陣陣,張翰突然産生了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接着他又想起家鄉吳地的莼菜羹和鲈魚脍等佳肴美味,于是他做了人生重要決定:人生最難的是知道自己到達一定高度後何時收手。既然故鄉如此值得留戀,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幾千裡之外,做這個官兒受氣?接着他毫不猶豫地跑到齊王那裡辭了官,千裡驅車,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人生貴得适志,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張翰辭官不久,齊王司馬炯謀反被殺,他手下的人紛紛受到牽連,有好些人還丢掉了性命。隻有張季鷹幸免遇難,人們都稱贊他有先見之明。
後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鷹思歸等典故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順乎自然。也以形容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注意脍讀kuài,指把魚切成薄片的意思,如脍炙人口。
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将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鲈脍哉?”
莼羹鲈脍也有多種演變如“莼脍”、“鲈脍”等,後來甚至詩中隻要提到鲈魚、莼菜羹都會有指代思鄉的意思。
(抱歉我實在是找不到一張看到就能流口水的鲈脍圖,就來條新鮮鲈魚吧)
陸遊相當于現在的紹興人,家鄉的“莼羹鲈脍”也常令他夢繞情牽,他的詩《初冬絕句》:“鲈肥菰脆調羹美,麥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芒屦》“清秋故不遠, 回首憶莼羹。”
更别說蘇東坡這個大吃貨寫的關于莼羹鲈脍的詩。《送呂昌朝知嘉州》“得句會應緣竹鶴,思歸甯複為莼鲈。”《虔守霍大夫許朝奉見》“秋思生莼鲈,寒衣待橘州。”
今天就說到這了,我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