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早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轼的這首詞是文學批評家公認的寫得最好的中秋詞。
公元1076年中秋節,皓月當空,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外放多年的蘇東坡,想起六年都不曾相見的弟弟子由,思念之情愈加深切,大醉中提筆一揮而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林語堂說,往往為了子由,蘇東坡會寫出最好的詩和詞。
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常常感動于蘇轼和蘇轍真摯而深厚的兄弟情義。
01 詩詞中的兄弟情
四川眉州的眉山小鎮素以傑出的文學家“三蘇”而聞名。
父親蘇洵,兩個兒子,長子蘇轼,子子瞻,号東坡;次子蘇轍,子子由。父子三人占據了唐宋八大家三席之地,号稱“三蘇”。
東坡六歲入私塾求學,他那顆聰明絕頂的小頭腦很快受到老師的青睐,十歲時在詩文上已經初露頭角。
在父母親的教導下,蘇轍也與兄長一起熟讀了大量的文學經典。二人在家讀書時,不但是同學,也是良師益友。
東坡在一首詩裡寫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
子由在兄長的墓志銘上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在東坡二十歲那年,兄弟兩一同進京趕考,兩人都以優等得中。特别是東坡,在三百八十八名考生中名列第二。
其實,東坡本應名列榜首,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對蘇轼應試的那篇文章的内容和風格都極為贊賞,以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鞏所寫,為避嫌,把本應列為榜首的文章改為第二名。
1061年,25歲的蘇東坡出任鳳翔判官,鳳翔即今天的陝西寶雞市,兄弟兩人生平第一次分别。自此,他們在官場浮沉,聚少離多。
但是幾十年間,他們兄弟之間的詩詞唱和從未間斷。
蘇轼一生颠沛流離,任職之處達十多處,自稱八州督。但是幾乎每到一個任所就給弟弟寄信贈詩,蘇轼的作品中,僅以“子由”為題的詩詞,諸如《示子由》《戲子由》《和子由詩》等,就超過100首。
“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這些寫給子由的詩句,今天讀來,仍讓人感慨萬千。
王國維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而何謂有境界?“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王國維如是說。
蘇東坡與弟弟子由之間的真摯的兄弟情義成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正是真情流露才孕育了千古流傳的作品。
02 仕途中的兄弟情
蘇轼與子由的政治觀點一緻,仕途軌迹也幾乎一緻,他們都是彼此政治上的堅定支持者。
兄弟兩一同考中進士,一同為父母丁憂。
熙甯年間,因為反抗王安石的新黨,同時被外放。
烏台詩案後,又一同被貶。
元佑元年(1086),舊黨執政,兄弟兩再度被重用,子由還一度官至副宰相。
紹聖元年(1094),新黨執政後,兄弟同貶南方。
蘇轼兄弟外貌性格皆迥異,東坡英俊挺拔、結實健壯,性格豪放,不吐不快;子由則身材較高而消瘦,性格恬靜冷淡、穩健而實際。子由經常忠言規勸兄長,使東坡頗為受益。
蘇轼與弟弟同為反對王安石的舊黨骨幹,對于哥哥蘇轼在烏台詩案的遭遇,子由說“東坡何罪,隻因名太高”,并提出願免自己官職,為兄贖罪,最後被貶為監筠州酒監。
蘇轼出獄以後,子由用手捂住他的嘴,以示三緘其口。
雖然東坡知道弟弟的忠言有道理,無奈他“如蠅在食,吐之方快”的個性決定了他無法按弟弟的規勸去做。
03 生活中的兄弟情
東坡與子由,不僅僅是文學上的知音、持相同政見者,在生活上也是相互安慰的知己。兄弟之情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蘇轼和弟弟蘇轍從小一起生活在四川眉山老家,兩兄弟年齡僅相隔3歲,正是最好的玩伴。兄弟兩常常一起去村裡趕集,一起在菜園掘土,一起窺探鳥巢,在一起共度的瑣碎而美好的童年少年生活為兄弟倆奠定了牢固的感情基礎。
如果說,蘇轼為子由奉獻了詩文,子由則堪稱兄長最堅實的後盾和避難所,給予兄長無條件的支持和安慰。
1061年,蘇轼兄弟分别被任命為鳳翔府判官和商州軍事通官,而父親則在京為官。為了照顧在京城的父親,子由辭官不就。
東坡出發至鳳翔就任時,子由将兄嫂一家一直送至京城四十裡外的鄭州。東坡在鄭州西門外,遙望在雪地上騎瘦馬而返的弟弟,直到再也望不見,才又啟程前進。
這是他與弟弟第一次分别,他寫下了寄給弟弟的第一首詩:
登高回望坡隴隔,唯見烏帽出複沒。
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寒月。
......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表達了渴望與弟弟一起早日退官,兄弟團聚,對床而眠,共聽潇湘夜雨的願望。
在東坡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時,子由也受到了牽連,子由不但對兄長沒有怨言,生活本就不富裕的他,還毅然将哥哥的家眷接到自己家中幫着照顧。
而子由的3子7女,大多都是東坡幫助婚配的。
有人覺得“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句詩實在不像描寫兄弟情,更像描寫情侶、夫妻之間的感情。
确實,蘇轼兄弟有時候真像情侶一般,巴不得天天在一起。
東坡兄弟分别時,總是難舍難分。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記錄了一次兄弟間的分别。
一次中秋聚會後,兄弟相别,子由把兄長一直送到八十裡外的阜陽,在阜陽又一同過了半個多月,終于還是到了分手的時候。在東坡開船出發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船上共度一夜,吟詩論政,徹夜未眠。
公元1097年,農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廣西藤州,子由送兄長出海,6月11日訣别于海濱。這是蘇氏兄弟的最後一次面别。
公元1101年,東坡病逝于常州,死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與弟弟見上最後一面,隻能求“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了。
04 兄弟情深 近古罕見
《宋史·蘇轍傳》記載:“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笃,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蘇轼兄弟,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光彩熠熠的千古文章,其兄弟手足情深,更為世間難得。
東坡不幸,一生颠沛流離;東坡又何其有幸,得與子由為兄弟,此一世人間真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