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有故事,藏品活起來。如果喜歡我分享的話題,請關注我,謝謝!
一個神秘的銅質貝殼的出現,許多謎團不斷浮現,所有人不由得為之一振。銅貝殼凸的一面兩側有線條紋,小頭一端打孔,有一條凹線。凹的一面内鑄有陽文“呈”字。這究竟是個什麼物件?為什麼會鑄有一個“呈”字?
銅貝殼:筶
認識銅貝殼,要從一個字說起。四川話包括重慶地區方言,經常把嘗試一下、試一試,叫做gào。比如新開了一家商場或火鍋店,四川話經常會說:“你去gào一哈,巴适得很!”四川人常把名詞活用為動詞,筶一下的意思,就變成了确定一下不确定的事情,轉而變成嘗試之意。這裡的gào,現代人常寫成“告”,其實正确的寫法是“筶”。
銅筶上鑄有陽文“呈”
筶,又稱“教”,教與筊、珓是通假字。又稱“杯珓”、“筊杯”、“筊筶”、“打筶”。“筊”的字義上,古同“珓”,迷信占蔔的用具。所以,“杯筊”又稱“杯珓”。作為中國傳統占蔔的用具之一,多用兩個蚌殼或像蚌殼的竹、木片、銅、象牙等做成。筶的平面為陽,鼓出面為陰,合攏拿在手裡,抛擲于地,觀其俯仰,以占吉兇。所謂珓,就是兩個蚌殼。殼如杯,故稱杯珓。用兩個蚌殼擲向空中,看其俯仰以斷休咎,一般是一仰一合為吉。杯珓,古者以玉為之,後來不專用蚌殼,也有改用竹、木做成蛤形的。“擲珓”,亦稱“擲杯珓”、“擲杯笠”、“擲碑珓”、“蔔笠”和“投珓”。
木質筶
一、筶的曆史記載
筶,作為非常靈驗的占蔔術,深受人們的尊崇。幾千年來,擲珓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俗文化現象,形式一直在民間流傳。古代名人關于筶(即杯珓)占蔔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南朝著名學者宗懔《荊楚歲時記》有雲:“秋社拟‘教’于神,以占來年豐儉。”意思是說,秋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這一天,按照民間習俗,古人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并用筶來占蔔明年的收成好不好。
蛤
《荊楚歲時記》注文曰:“教以桐為之,形如小蛤。言教,教令也。其擲法則以半俯半仰者為吉也。此其所以為教也。”意思是,當時的筶用梧桐等木質做成,形制像蛤一樣的貝殼,是一種宗教儀式上的占蔔方式,通過投擲一對筶并觀察其俯仰情況,從而占蔔兇吉。
蛤
南宋程大昌《演繁錄·蔔教》所載:“後世問蔔于神,有器名杯珓者,以兩蚌殼投空擲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自有此制後,後人不專用蛤殼也,或以竹、或以木,略斫削,使如蛤形,而中分為二,有俯有仰,故亦名杯珓。杯者,言蛤殼中空可以受盛也。交者,本合為教,言神所告教,現于此俯仰也。”
二、筶的曆史故事
唐代文學家韓愈《谒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有詩雲:“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詩人韓愈被貶為連州陽山令(今廣東連縣)。貞元二十一年(805),遇赦北歸,遂“委舟湘流,往觀衡嶽”。這首詩就是遊衡山所作。韓愈登上台階,彎着腰向神像進獻幹肉和酒,想借這些菲薄的祭品來表明自己的虔誠。掌管神廟的老人了解神意,在一旁窺察,鞠躬緻禮。他手持占蔔用的杯珓,教給韓愈投擲的方法;而後又根據卦象,說是得到了最吉的征兆。可見杯珓蔔在唐朝是相當流行的。直到元朝這種杯珓蔔還是憑俯仰的機遇定吉兇。
又如,北宋學者潘若同《郡閣雅言》載宋初著名詩人孟賓于故事:“孟賓于華山神前蔔杯,一年乞一杯,凡六擲杯,皆上吉,後六舉及第。”
北宋詩人魏野《詠竹杯珓子》寫到:“誰知破筠根,還同一氣分。吉兇終在我,翻覆謾勞君。酒欲祈先酹,香臨擲更焚。吾嘗學丘禱,懶把祝雲雲。”
宋代費衮《梁溪漫志·烏江項羽神》:“和州烏江縣英惠廟其神蓋項羽也,靈響昭著。紹興辛巳敵犯淮南,過廟下駐軍,入緻禱,擲珓數十皆不吉,怒甚,取火欲焚其廟,俄大馗見于神座,聳身張口,目光射人,敵駭怖而出。”這表明,不僅宋代漢人娴熟“擲珓”,連異族金人也非常迷信“擲珓”這種把戲。
竹質筶
宋代詞人葉夢得《石林燕雨》載宋太祖趙匡胤故事:“太祖皇帝微時,嘗被酒入南京高辛廟,香案有竹杯珓,因取以占己之名位。一俯一仰為聖,自小校至節度使,一一擲之,皆不應,忽曰,‘過此則為天子乎’,一擲而得聖。”意思是,趙匡胤卑賤而未顯達的時候,有一次喝醉了酒去南京高辛廟算命,看到廟裡的香案上有竹子做的杯珓。趙匡胤就擲竹杯占蔔自己的官位,從小官算到大官,都不對,趙匡胤說:“難道我是要當皇帝?”然後再一擲,得到聖簽(可行,對了的意思)。
《金史·海陵紀》載:海陵王貞元四年十月丁巳,海陵王狩獵于良鄉,封料石岡之神為靈應王。這是因為海陵王經過料石岡神祠時,曾持杯珓而禱曰:“使吾有天命,當得吉蔔。”投之吉。又曰:“果如是蔔,他日當有報,否則毀爾祠宇。”投之又吉。
在元代民間“擲珓”的風習是非常盛行的。男婚女嫁、生兒育女、生産勞動、求财問祿,都需要神靈來預先暗示指導。在元代的文獻中,以雜劇和散曲中保存“擲珓”的資料最為豐富。據粗略統計,僅《全金元曲》、《元曲選》和《元曲選續編》中,就有二十幾處提到“擲珓”的習俗。馬緻遠的雜劇《薦福碑》:“将碑珓兒咒願了,香爐上度了幾遭。(做擲珓科,雲)元來是個下下不合神道。”
銅質筶
明無名氏《皇明本紀》的記載:“一日,亂兵過寺,寺焚僧散。将晚,上歸,祝伽藍,以珓蔔吉兇,曰:‘若容吾出境避難,則以陽報,守舊則以一陰一陽報。’祝訖,以珓投之于地,則珓雙陰之。如此者三。複祝,謂神曰:‘出不許,入不許,神可報乎?無乃欲我從雄而後昌乎?則珓如前。’祝既,投珓,如前。神既許之,于心大驚,複祝曰:‘甚恐從雄,願神複與吉兆而往他方避。’祝畢,投珓于地,一陰覆一卓立,特見神意必從雄而後已,因是固守所居。未旬日,友人以書自亂雄中來,略言從雄大意,覽畢,即焚之。又不旬日,有人來告,傍有知書來者,意在覺其事,上心知之……以四境逼近,訛言蜂起,乃決意從諸雄。按:我聖祖起兵之由,萬世如見,皇明大一統之業,兆于伽藍一珓之中矣。”
朱元璋
這段文字顯示了豐富的内容:第一,朱元璋在起兵之前猶豫不決,憑借“伽藍一珓”而決意“從諸雄”,最終實現了明朝一統天下的大業,可見“擲珓”不僅民間百姓們信仰,而且帝王将相也深信不疑。第二,首次明确了主管“擲珓”的神靈是佛家的“伽藍神”。第三,具體記載了“擲珓”的程式:雙珓同時抛擲,其結果隻能有三種可能:雙陽、雙陰、一陽一陰。擲珓之前必須先有一個祝禱的内容,将三種可能出現的形式分别賦予實際的内容,通過反複抛擲,以此來領悟“神意”。
清代學者福格《聽雨叢談·卷十一》所載:“廣東土人祈禱廟社,有‘揲杯’之法,以竹根制,如冬筍式,而中分之。每祈禱如北俗求簽法,跪地禱祝,随手擲之,以一仰一覆為聖杯,兩仰為平,兩覆為咎。”到了清代,筶也稱杯珓,但形狀有的如冬筍,東南亞是木頭或竹根,泉州則是竹幹,高級一點的則用象牙。
紅山文化中的筶
清代詩人江湜《龍岩州除夕醉後賦長句》詩有雲:“音書此時不到家,老親聽之思天涯,擲交問蔔愁轉加。”
三、筶的占蔔方法
杯珓蔔,作為道教非常靈驗占蔔術之一,廣泛流傳于我國南方地區,北方則常用文王課、六爻等占蔔。曆史上很早就有打筶的風俗。心中有難以抉擇的事情,就去神前打筶。兩面朝上是吉,兩面朝下是兇,一正一反是大吉。先民憑借三分之二的好運氣概率,決斷心中疑難,繼續人生。
竹質筶
首先,杯珓乃是人與神佛溝通請示的方式。杯珓的材料是木頭或竹頭,經過工匠削制成新月的形狀共有兩片,并有表裡兩面外突内平的成對器具,杯珓的突出面稱為「陽」,内平面稱為「陰」,若一陰一陽叫做「聖杯」。如身邊沒有杯珓,可以用古銅錢、硬币代替:花面或無字的面為陽,有字的面為陰。
鑄有“王”字的銅筶
信衆要擲杯珓之前,光拿起杯珓在香爐上繞三圈,跪在神明前,說明自己姓名、生辰、地址、請示事情,請神佛給您作主或指示可否或行否,如可以、可行即請連三聖杯表示,請示說明完後随即将杯珓往地上擲下即知結果。
擲珓區分:
【一】聖杯(聖筊、聖珓): 為一平一凸[一陰一陽],表示請示之事表示可以、行、同意。
【二】笑杯:為二平面者[二陽面],表示說明不清、神佛主意未定,再請示。
【三】陰杯: 為二凸面者[二陰面],表示不可、不行、神佛不準,或神明生氣了,或兇多吉少,再次請示。
杯珓次數: 擲珓一般為求慎重準确,都以連三次聖珓為準,如無連三次則再次诠釋請示,直至連三珓為止。有很多人懷疑擲杯珓的正确性,但以機率來算,連續三聖杯的機率是很少的。所以,擲珓早就被一般信衆所肯定,也是和神明溝通的主要工具。
四、銅筶内為何鑄有一個“呈”字?
呈,讀作chéng ,漢字一級字 ,最早見于甲骨文。《說文》:呈,平也。本義為動詞:向首領或上級禀報。引申為呈示、呈上義,是送東西給人的敬詞。筶作為古代迷信的占蔔用具,鑄有“呈”字就不難理解,就是擲筶的人通過筶這個占蔔工具與神佛溝通請示,向神明禀報,請神佛決斷的意思。
綜上,作為中國傳統占蔔的用具之一的筶,神秘古老,曆史悠久,也是宗教非常靈驗占蔔術之一,廣泛流傳于我國南方地區,制作的材質和形狀不斷演變,但至今仍是部分信衆與神佛溝通請示的方式。你也可以試一試打筶、擲杯珓,但不要迷信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