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小馬過河》,大意是說,有一天,老馬讓小馬馱袋麥子到磨坊,但在去磨坊的路上,要經過一條河。小馬從沒下過河,不知道河水的深淺,猶豫不敢過去。
小馬就去問牛伯伯,牛伯伯告訴它,水很淺,才漫過半個腳而已。小馬聽後,正準備過河,突然被一隻松鼠攔住了去路。對方告訴他,這條河水很深,前幾天有隻小松鼠夥伴過河時,都被淹死了。
小馬聽了後就犯了愁,到底這條河是淺是深,自己能不能過河?
後來在媽媽的鼓勵下,小馬終于鼓起勇氣,獨立過了河,它不由感慨,原來這條河既沒有牛伯伯說的那麼淺,也沒有小松鼠說的那麼深。
從前總覺得這隻是一個故事,但随着經曆越多,愈發現這其中隐藏的兩個深刻道理,就是凡事最後總是要你自己拿主意,二是任何事情想要辦成,總要自己經曆過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困難或不易。
一遠方的親戚,退休前是在政府部門,幾個兒女成年之後,都被安排在或政府部門工作,或國企事業單位上班,這也是當年包括現在,許多人眼裡非常羨慕的“鐵飯碗”。
但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市場環境突變,很多國企部門的人都下了崗,我這位親戚的兒子,卻反而自己主動辭掉了老父親安排的工作,當時這個舉動,令他的老父親,也就是我這位親戚大怒不已,甚至更一度斷絕了父子關系,但最終“兒大不由父”。
幾年後,我這位遠方親戚因病去世,而他的兒子,在經曆過商海浮沉後,亦然闖出了一片天地,事業有成,回到村裡,風風光光地位已過世的老父親辦了一場轟動四鄰八鄉的紀念禮。
當初不看好他,甚至背地裡笑話他的人,此時嘴裡傳出的都是當年他的“美談”,至于當初那些不看好的話,從此不再提起。
為什麼會提起這些?
一般人總認為,多征求下他人意見,尤其是自己身邊,包括家人親戚等的意見總是沒錯的。
但現實中,其實卻恰恰相反,往往不能太征求自己身邊人的意見。尤其是越親近的人,往往會越為你自己考慮,追求穩字沒錯,但若一味追求穩,不考慮其它,如何能實現人生的躍進?
如果我這位親戚的兒子,當初聽進去了他老父親的勸說,繼續抱住所謂的“鐵飯碗”,一味追求安穩,那如今會是一個怎樣的情形?
一句話,主意還是要自己來拿,事情也隻有你做了才知道。
試了才知道行不行,不試,又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