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什麼會死得那麼慘?這是靜讀資治通鑒的第57篇學習筆記,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商鞅為什麼會死得那麼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商鞅為什麼會死得那麼慘
這是靜讀資治通鑒的第57篇學習筆記
譯《鑒》秦孝公薨(hōng),子惠文王立。
公子虔(qián)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
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複内之秦。
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wū),發兵北擊鄭。
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xùn),盡滅其家。
······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淪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趙良見商君,商君問曰:“子觀我治秦,孰與五羖(gǔ)大夫賢?”
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è)。仆請終燒正言而無誅,可乎?”
商君曰:“諾。”
趙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chōng)者不相杵(chǔ)。今君之見也,因嬖(bì)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淩轹(lì)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qíng)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骈(pián)脅者為骖(cān)乘,持矛而操闟(xì)戟(jǐ)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數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wū)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
商君弗從。居五月而難作。
——《資治通鑒》·卷第二·周紀二,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8年)
秦孝公去世,他的兒子嬴驷即位,是為秦惠王。
公子虔的門徒控告商鞅意欲謀反,秦惠王便派官吏展開抓捕。
商鞅逃往魏國,魏國人不願收留,又把他送回秦國。
商鞅便同他的門徒前往自己的封地商於,發兵向北攻打鄭縣。
秦國人追擊商鞅,将其殺死,并車裂分屍以示衆,同時誅殺了商鞅全家。
······
當初,商鞅擔任秦相,施法極其嚴酷,他曾在渭水邊判決處斬大批囚犯,以緻渭水被血染成紅色。他擔任秦相的十年,很多人都怨恨他。
有一天,趙良與商鞅相見,商鞅問道:“你看我治理秦國,與當年的五羖大夫百裡奚相比,誰更賢能?”
趙良說:“上千個唯唯諾諾之人,比不上一個直言不諱之人。我今天真誠地說點直言,請您不要怪罪和責罰我,可以嗎?”
商鞅說:“行!”
趙良坦言:“五羖大夫,原是楚國的一個卑微之人,秦穆公将他從養牛的奴仆中提拔起來,官居百姓之上,秦國官民都十分敬畏他。在任秦相的六七年裡,他向東攻打鄭國,三次扶立晉國國君,一次拯救楚國禍難;他上下班不乘車,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他的車上也不加傘蓋;他外出視察時,輕車簡從,不帶武裝護衛。五羖大夫去世時,秦國男女老少都為他感到悲痛。而您呢,靠着結交寵臣景監得以進身,施政過程中又欺淩權貴、殘害百姓,公子虔因當初太子犯法而受刑罰後,已經八年閉門未出了,此外,您還殺死了祝歡,并對公孫賈處以刺臉塗墨之刑。《詩經》上說:‘得人心者興盛,失人心者敗亡。’上述幾件事情,可不是收服人心之舉啊!您外出時,随從的車輛載滿了甲士,健壯的勇士在您旁邊陪乘,手持矛戟的衛兵随車前行,這些保衛措施少了一樣,您都不敢出門。《尚書》中說:‘以德服人者昌盛,以暴服人者敗亡。’上述的幾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啊!您的危險處境,正如清晨的露水,時間已經不多了,然而,您卻還在貪戀商於的富庶,專擅秦國的軍政,積聚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個三長兩短,秦國内想要收拾您的人,難道會少嗎?”
商鞅不聽從趙良的忠告。五個月以後,災難就發生了。
影視劇中的商鞅
品《鑒》 1《資治通鑒》載,前361年,衛鞅入秦;前359年,任秦國左庶長,主持變法;前352年,任大良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前340年,伐魏成功,受封商於,世稱商鞅;兩年之後,前338年,商鞅慘遭車裂分屍,滿門被斬。
23載強秦路,成也變法,敗也變法······
2變法,必然會損害舊貴族勢力的利益,吳起就曾因此慘死。以商鞅的智慧,不會不知道變法會讓自己成為衆矢之的,可他為何“明知故犯”呢?
有人說他是為了不負所學、實現抱負,有人說他感恩孝公知遇,更多的人則指責他追逐富貴、貪戀權勢······
曆史資料真真假假,迷霧當中人情難猜。你相信什麼,你就将看見什麼!
影視劇中的秦孝公
3商鞅之死,公子虔之徒的控告隻是導火索,積怨太深、功高震主才是總根源。
秦孝公43歲壯年去世,幼主秦惠王19歲少年登基。而商鞅,仕秦23載,從左庶長到大良造,一直身居高位,長期總攬大權,一人至下萬人之上。
秦孝公是一代雄主,駕馭商鞅,自然不在話下,但當他躺在病榻上時,就不得不思考,自己19歲的太子,将來能否制約商鞅、掌控局面?
當年,商鞅因太子犯法而刑罰太子的兩位老師,以儆效尤,為變法立威。對此,幾位當事人懷恨在心并伺機報複,是可以理解的。但對秦惠王來說,如果僅此就決定置商鞅于死地,那也太不成熟、太不合格了,更深的原因或許是——殺死商鞅,既能排除尾大不掉的隐患,又可樹立了自己的威望,既消解了舊貴族集團的積怨,又轉移了當時的部分社會矛盾。
4秦孝公早就知道,要讓積弊甚深的秦國強盛起來,非變法不可。但他不能直接走上前台,他需要一個堅定的執行者,這個執行者,既是一把刀,也将在必要時成為一隻羊。
商鞅思路清晰,能力出衆,心狠手辣,且屬外來客卿,是主持變法的最佳人選。
對商鞅來說,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這是機遇嗎?當然是,施展抱負,位極人臣,青史留名的機會!
這有風險嗎?當然有,站在前台,積怨所在,身死族滅的風險!
其中最大的變量是什麼?是秦孝公的壽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5商鞅的殘忍刻薄,一直為人唾棄,一部《商君書》,更是飽受诟病。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有些事,總得有人去推進;有些人,總得有人去得罪。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标準過多地苛求古人,隻有把商鞅和有關他的一切,放在當時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條件下去分析和考察,才能得出相對冷靜客觀的評價,而這,并不容易。
6改革者,須有大情懷,格局高遠,非此不能推進改革!
改革者,要無我無私,清廉守正,非此必難得以善終!
切己體察·對境煉心如果設身處地,你能做得比商鞅更好嗎?
歡迎關注公衆號“靜讀資治通鑒”,每天十分鐘,一起品讀經典,觀複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