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屬于國寶中的國寶,也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古代流傳下來的名畫多如牛毛,《清明上河圖》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國寶,自然有其獨特的一面。作為描繪北宋社會風俗的畫作,《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方面做得十分完美,對人物景象細節的描繪,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叫張擇端,他是北宋年間的著名畫家,在宋徽宗時期供職于翰林圖畫院,這幅畫就是他獻給宋徽宗的。關于張擇端的出身和身世,史書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記載,隻有畫上的跋文中對張擇端有寥寥數十字的記載,但是也沒有記載張擇端的生猝年和身世。所以張擇端的身世,在史學界一直是一個謎團,古往今來那麼多的史學家,都沒有考究出張擇端的身世之謎。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主要是描寫宋徽宗時期京都汴梁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财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緊張繁忙的景象。整幅作品氣勢恢弘,在五米多長的畫卷上呈現出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而且每一個都畫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備。除此之外,畫上還有9種植物,13種動物,京都汴梁的繁華躍然紙上,堪稱是現實主義的傑作,對于研究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風俗文化有着極其很重要的作用。
因為《清明上河圖》實在太過于珍貴,所以每次開放展覽的時間十分有限,按照故宮博物院給出的說法,此畫展覽一次最少要休息三年,以避免展覽時間太長對此畫造成毀滅性的損傷。比如在2010年的時候,世博會曾經請求故宮博物院,打算在中國館裡展出《清明上河圖》鎮館,可是卻遭到了故宮博物院的拒絕,因為此時距離《清明上河圖》上次在香港展出還不滿三年的時間。
想要親眼看到《清明上河圖》的真迹并不容易,因為此畫展出一次後通常要休息三到五年的時間。不過,如果你有機會親眼看到《清明上河圖》的話,一定記住要帶個放大鏡好好地欣賞一下,因為把《清明上河圖》放大100倍來看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而且如果你夠細心的話,會在一棵樹下發現一個尴尬的場景,看完之後你肯定會忍不住感歎,樹下睡覺的小夥在幹什麼?難道他不害臊麼?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一幅熱鬧的市井生活,畫中的人物大多數都忙忙碌碌,可是在一棵大樹下卻有個小夥在優哉遊哉的休息。可能因為天氣較熱的緣故,隻見他趴在大樹下睡得正酣,不但将衣擺撩了起來,下裝也被褪去,露出一件大紅色的短褲,渾然無視旁邊正在乘涼的老者。不得不說,這個場景确實很尴尬,樹下小夥為了乘涼做出如此滑稽的行為,實在是令人替他害臊。
除了樹下小夥這種略顯尴尬的場景之外,《清明上河圖》上還有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科技狀況和人文風俗的場景細節。比如汴河上往來穿梭的船隻,其船尾部位已經裝上了平衡舵,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船舵,能讓船隻的操控更加靈活,一直到今天,這種船舵仍在使用當中。
在《清明上河圖》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細節,畫中有一個男子用扇子遮住了自己的半邊面部。可能很多人看到這一幕會覺得奇怪,實際上這個細節描繪的是持扇的男子具有社交焦慮,這不僅僅現代人的專利,古人其實也有很多患有社交困難,以扇遮面就是用來适應公共場合社交恐懼發作的人的。
比如在北宋的大街上,如果你遇到熟人可是又不好意思跟他打招呼,你就可以用扇子把自己的面部遮擋起來。這樣的話,就算被對方認出來,也不會被認為是失禮的舉動,而是會得到人家的諒解,明白你現在是不想和對方打招呼。
不得不說,這個“遮面”的風俗其實挺不錯的。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尴尬的經曆,大街上遇到一個不太喜歡的熟人,可是又不得不跟他打招呼,然後就産生了類似“你吃了麼”、“我吃過了”這樣幹癟癟的對話。當然,現代雖然沒有遇到熟人就“遮面”的風俗了,不過很多人在遇到不想打招呼的熟人時,會選擇玩手機裝作沒看到對方,這可能也算是一種與時俱進吧。
《清明上河圖》作為古代藝術的瑰寶,無論是它的藝術價值,還是他的曆史文化價值,都具有無可比拟的地位。對于研究古代藝術的人來說,這幅畫是研究古代現實主義繪畫的重要資料。而對于研究古代曆史文化的人來說,這幅畫提供了關于宋代時期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