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思考:現代社會中的貧富差距為什麼這麼大?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而窮人越來越窮?甚至會認為有些有親人真的什麼也沒有做,卻獲得了更多的财富,而那些窮人辛苦工作,卻無法擺脫潦倒。
當你還是學生的時候,你也會發現類似的現象。學習好的學生成績會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生成績也會一落千丈,即使這些差生曾經想方設法提高成績,但結果總是不盡人意。
(圖片源自網絡)
像上面給大家介紹的例子用一個心理學效應解釋,就是“馬太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約好的事情會越來越好,越壞的事情會越來越壞。
馬太效應源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故事的内容是這樣的:
國王要出門遠行,于是他叫來自己的三個仆人,交代他們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國王根據仆人的才能分别給每個人不同的銀子。他給了第一個仆人5錠銀子,給了第二個仆人2錠銀子,而隻給了第三個仆人1錠銀子,并叫仆人們拿着銀子出去做生意,然後就出門辦事情了。随後,這三個仆人各自拿着銀子做生意去了。
國王辦完事回來後,集合三個仆人,問他們賺錢的情況。
第一個仆人說:“我最偉大的王啊,請看,您給了我5錠銀子,我又另外賺了5錠銀子。”國王說:”好,你真是一個聰明又忠心的仆人,我可以把很多事情讓你管理,你可以進皇宮來享受快樂。”
第二個仆人說:“我最偉大的王啊,請看,您給了我2錠銀子,我又另外賺了2錠銀子。”國王說:“好,你也是一個聰明又忠心的仆人,我可以把一些事情交給你管理,你也可以進皇宮來享受快樂。”
第三個仆人說:“我最偉大的王啊,請看,您給了我1銀,我害怕把銀子丢失了,就把銀子埋在地下。您請看,這是您給我的銀子。”國王聽完第三個仆人的回答後,很生氣地說:“你這又笨又懶的仆人,明知道我讓你出去賺錢,你卻什麼都沒有做!即使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回來的時候,除了本錢,還可以收很多利息呢!來人,把他的銀子奪過來,給第一個賺了5錠銀子的仆人。”
(圖片源自網絡)
1968年,羅伯特·莫頓提出“馬太效應”用來概括學術界的一種現象,就是對于取得相同成就的科研者而言,那些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會得到更多的聲望,而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卻沒有得到相同的認可。工作中,那些總是獲取獎勵的都是行業内的資深工作者,而職場小白即使獲取相同的工作成果,也無法得到相應的獎勵。
任何一個個體或者群體,一旦在某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産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圖片源自網絡)
”馬太效應“反映出好的越好、壞的越壞的現象越來越常見。比如現在很火的直播帶貨。如果這個直播博主并沒有多少粉絲和流量,那麼他所推薦的産品就無人問津。如果這個博主很火,比如薇娅、李佳琦,他們任一場直播都可以拉動消費,不僅如此,他們也有了明星效應,出現在各種平台、節目中,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和号召力。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馬太效應”是把雙刃劍,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利用“馬太效應”為自己服務呢?正确的做法是:剛開始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把握先機,從一開始就占據領先地位。而如果不具備在某個領域快速獲得成功的實力,想要獲得一席之地,就要不斷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從而保證得到比較好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