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給孩子輔導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第三課《古詩三首》的第三首是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作品。詩歌描寫黃沙嶺夜裡月明風清、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星疏雨稀的情景。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描寫,寫出夏夜的山村風光,表達了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但我在閱讀的時候,發現網上和好多教輔資料對最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的理解是這樣的:“我急急地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也不知道是誰作了這樣的解釋,反正好多資料也就人雲亦雲這樣理解了。也還有語文老師就把這樣的答案“填鴨式”地教給孩子們。
仔細閱讀這首詞,作者筆下的雨是“兩三點”,也就是雨特别小,雨點飄零而已。如此星稀雨疏,何用匆匆忙忙地找茅店躲雨?而且“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對這兩句話做這樣的理解,看似合乎情理,但我認為這是一些人想當然地解讀罷了。
以我的理解,辛棄疾在某一個月明之夜,行進在黃沙嶺的鄉村道路上,月明風清、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星疏雨稀。這樣的鄉村夜晚是恬靜的,是優美的,是迷人的。一路走來,那舊時的茅店社林、溪流小橋,一一呈現在眼前,是那樣的親切,是那樣的浪漫,是那樣的溫馨。
因此,對于“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一路走來,往日經過的茅店社林、溪流小橋,一一呈現在眼前,是那樣的親切!是那樣的溫馨,是那樣的迷人!
不知大家是否贊同我的看法,歡迎讨論,歡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