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那一年,16歲的王維離開家鄉,遠赴長安博取仕途,寫下了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時聲名鵲起,成為王公貴族間的寵兒。
但不是所有的思鄉,都是甜蜜的。
比如戴叔倫這首《除夜宿石頭驿》,就比較苦情。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将盡夜,萬裡未歸人。
出身在隐士家族的戴叔倫,本無意當官,可是由于永王兵變,族人流落無家可依,所以戴叔倫決定考取功名,沒想到這官一做就是幾十年,晚年了回歸故裡,卻未能及時趕到,隻能在除夕夜這天宿在旅館。
由此可見,思鄉情之切,恨不得馬上見到家裡人。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是王安石的詩,彼時因為變法受阻,幾度辭去宰相之職,心灰意冷下,隻得轉回家中。5年後,王安石再次複相,不得不再次離鄉,為了心中的抱負而進京履職,所以在途經瓜州時,寫下了這首思鄉的詩。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代詩人宋之問這首《渡漢江》寫出了大多數人的心情,離家的腳步越來越近,卻越是思緒萬千。并且,對于宋之問而言,這次回家更是冒險,因為他是被貶官後,因為忍受不了思鄉之苦,偷偷跑回來的。
如同我們這一年在外混得不好,也沒掙到多少錢,回家的途中總是害怕路遇熟人,問東問西。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是詩仙李白之作,這一年他遊曆天下,至洛陽時突然想起家鄉,然後揮筆寫下這首七言。另外,李白另一首思鄉詩更為出名,連小朋友都會背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相比之下,蘇轼的《水調歌頭》更加有氣勢,也是公認的千古佳作: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賀知章有一首思鄉的詩也很出名,就是《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賀知章已經86歲了,為大唐鞠躬盡瘁50餘年,終于可以緻仕告老,回到越州永興。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這是唐寅的詩,本是詠菊的,借物思鄉,也是對自己人生遭遇的感慨。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這是白居易的《望月有感》,适逢“河南經亂”,關内一帶饑荒四起,緻使親人失散。因為看到月亮,不禁想起了那些家人,于是作此詩。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崔颢登黃鶴樓時有感所作,鄉愁四起,不能自已。據說後來李白登黃鶴樓時,看到了這首詩,大為歎服,随口而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無奈之下,隻好寫了一首《鹦鹉洲》,風格頗似崔颢。
提起思鄉的詩,自然不能不提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雖然這首詩并非真的是因鄉愁而起,但确是應用最廣的,尤其最後那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是啊,對于因為疫情原地過年的朋友來說,或許千言萬語都隻能在除夕夜變成一片冰心,融于酒杯之中。
如同杜甫的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故鄉是什麼?故鄉就是家,是一個人紮根的地方,更是一個人的依靠,是永遠可以溫暖人心的地方。狐死首丘、代馬依風,何況人乎!
在這裡,也祝願所有不能歸家的人,在新的一年裡,可是事事順心,平安喜樂,開開心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