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有很多一輩子都可能用不到的冷知識。比如,我曾注意過家裡的算盤有2款,一款是“上1下4”,另一款是“上2下5”,我從來沒想過這麼設計的【原理】,家裡人也從未惦記過同一物品的2種布局方式背後的原因——否則,早就會提一提。
這個問題的答案,偶然在若幹年後得到了解答。因為“上2下5”的算盤所服務的是【16進制】。也就是說,這種算盤是可以同時滿足【十進制】和【16進制】的高科技複合體!
那麼,【16進制】是從哪裡體現的呢?這時候,我們就要提到一個可能很令人摸不着頭腦的詞【半斤八兩】!為啥半斤要對八兩,而不是5兩?因為過去,1斤對應的是16兩,半斤對應的就是8兩。聽說在港澳台的部分地區,還保留着“1斤=16兩”的十六進制計量法。
于是,我們就能明白這種“上2下5”的算盤的用處了。同時,為何把算盤稱為最古老的的【計算機】呢?原因在于16是2的4次方,可以理解為二進制的【變體】。事實上,計量以2、4、8、16為單位,也有其曆史沿革,就是過去的稱量往往用到類似天平的【秤】——平分,才能平衡。
當然,總有些東西是不用【斤、兩】來“計量”,而是【個】。例如驢肉火燒、活珠子、老婆餅、煎餅果子等。衆所周知的是,活珠子裡沒有【珠子】,買老婆餅也不會送老婆,煎餅果子裡也沒有【果子】。那麼,問題來了,煎餅裡面的“果子”究竟是啥?
答案是——能同時變長變寬,能由小變大大大大的油條。
得嘞!我讀書少,這麼多年一直以為是【水果】的“果子”!如果深挖下去,會意識到這是【果】對應的“詞根”——【粿】的緣故!
粿,在中國的中部和北部所對應的往往是小麥面粉制品。這似乎也解釋了江浙一帶(例如南京)有油炸的面點稱為“油果”,而陝西的一些地區會把南京這邊稱呼的麻花叫做“炸果”。
另外,如果你去過日本,可能也會關注過“和菓子”——就是打着“和風系”的一類點心。注意了,這玩意兒就是配合茶飲的點心,【菓】就是【果】,也就是【粿】!淵源嘛,又要扯到唐宋時期的世俗文化輸出。
唐宋都城都在北方,時人會将點心稱為“果子”,于是,飲茶吃果的含義就是,喝喝茶,吃吃點心——哎喲,我去,這不就是英式下午茶嘛(戰術後仰)!文化沿革其實都在咱老祖宗這兒咧!
“一花一世界”難以具化,這樣“一字一世界”的奇妙卻令人神往。這就要提一個偉大的傳說,倉颉造字:傳說倉颉仿天下諸形終于頓悟“造字”妙化的那一瞬,原本晴朗的天空頓時黑雲密布,狂風大作,暴雨傾盆,神驚鬼泣,整個世界都為之一震!未知的敵人也悄悄在海洋中出現,這就是塞壬,之後的事兒就是各位指揮官都知道的了。
的确,有了文字後,文明可以傳承,曆史可以被記錄。透過文字,我們也能化身偵探,草蛇灰線,去探究曆史背後的“冷知識”。不知道這一刻,你的眼眸裡是否會閃耀出求知的渴望?
來來來,我們先聊一個關于【china】的概念。china,大寫的話就是中國,小寫的話可以解釋為瓷器。如果是“china”這個音,就可以拆解為【chi-na】,我們聽過的【支那】就是源自這裡。不過,【支那】也是個古老的概念,原本隻是一個地域概念。當然了,牽扯到日本和軍國主義,這個【支那】的“概念”就已經徹底異化了。
同時,【chi-na】還對應的一個概念是【契丹】。中國曆史上,“三國鼎立”可不是隻有魏漢吳,還有契丹(遼)、北宋和西夏。講談社出版的一套《中國的曆史》裡就提及,契丹(遼)在當時是要比北宋更能代表“中國”的概念。原因無他,一個是因為疆域廣闊,另一個是因為軍事力量強大。古往今來,誰拳頭硬誰說話就有分量,誰就是正統。
如果你很感興趣,我們再聊一個關于【阿凡提】的話題!我小時候看過一部阿凡提的動畫——不知道屏幕前的您有沒有看過。這個阿凡提四處懲惡揚善,他從不用暴力,卻每次都能用智慧打出了暴擊傷害,把财主、地主老爺耍的團團轉!當年的我在電視前看得好開心,代價就是智慧未增加,卻buff了一副眼鏡。
當然,重點不是這部動畫。而是【阿凡提】這個概念!您以為【阿凡提】是個人的名字,就像帕凡提一樣?nonono!【阿凡提】對應的是【efendi】。注意,是【e-fen-di】!這是一個敬稱,一種稱呼!
當然,這裡的【fen-di】與【fendi】沒有啥關系——如果品牌有1天願意付酬做推廣,那還是可以的,然而并沒有。【e-fen-di】這個稱号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希臘詞【aphentes】。你自己可以試試讀音,感受一下。
同時,希臘詞【aphentes】則是由更古老的古希臘詞【authentes】演化而來,那麼,這個【authentes】的原意是啥呢?答案是——主宰。
如果再深思,你可能也注意到古希臘詞【authentes】與英文中的【author】形似,那麼,釋義“著者、作者、作家、(尤指計劃或思想的)創造者、發起人”是【主宰】的演化嗎?畢竟,首創人擁有話語權,也就是KOL啊!
很抱歉,我讀的這本《中國話》并沒有提到這個。而英文中的【author】,其實是由古法語中的“auctor”演化,至于古希臘詞【authentes】與“auctor”之間的關系,恐怕就是另一個讓人頭發掉光也未必能想明白的故事了。
這個世界上很多冷門書蘊含的冷知識其實“沒啥用”——例如《中國話》。它的作用,恐怕就是引發人的思考。就像丢勒的著名銅版畫《憂郁症》,重點并不在于你看到了【表面】的什麼,而在于你看到了【表面之下】的什麼。
總的來說,《中國話》是一本語言學科普讀物,通過诠釋中國話的前世今生,試着喚醒國人重新發現咱自個兒的文化史。上文中的很多知識點,都來自于本書。《中國話》好讀,卻難讀。
說它好讀,是因為書中探讨的九大領域與我們的生活有關聯——對于喜歡吃的朋友,可以嘗試了解下“籼米和粳米”這個問題;對于喜歡鑽研文字的朋友,可以思考下【“爺”是祖父還是父親】這個問題。
說它難讀,是因為書中牽扯的知識面過廣,作者好像帶着地球儀開着時光機在講述一個字或一個概念的前世今生,對于思考力不足的筒子們來說,這種“縱橫千古”會帶你進入無數個“知識盲區”。但如果你就能靜下心讀一讀,順帶做一些筆記,感覺還是很爽的!
對了,這位【鄭子甯】的大拿其實還有1本名為《東言西語》的書,也是以他獨特的筆法讓我們讀者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等認真看完《東言西語》後,我再來與大家分享些許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