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打針、吃藥時,是否十分恐懼和抗拒呢?為什麼有的孩子乖巧懂事,不哭。有的孩子會哭得撕心裂肺,甚至哭鬧厮打大人。
我兒子小時候也非常害怕打針,記得他上幼兒園大班時,第一次抗拒打針到如此嚴重。
醫生把着他,朝他屁股打了一巴掌後,他給醫生咬在大腿上,要破了褲子和大腿,多年後,醫生說當年咬的傷口留了個疤痕。
當然我兒子不怕吃藥,每次我哄着他喝“阿奇黴素”,告訴他藥很苦,隻是我給他加了糖,他隻要一口喝下就沒事了,病就很快好了,也不需要打針。
這時他會乖乖地喝藥水,喝完還朝我笑,我就會表揚他很勇敢。
同一個小孩子,為什麼差别如此大?當時我單純地以為,孩子就是怕打針,愛吃藥,根本沒懂得其中的原因。
當我讀了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才明白根源在大人的不同表現。
他打針咬了醫生那次,我沒在。他姥姥帶他去的,他本就害怕打針,結果醫生各種語言恐吓他,“不打針就會死去,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而他姥姥就收買他告訴他勇敢做男子漢,打了針帶他買汽車等,弄得孩子内心糾結,不知所措,隻會加重他的緊張。他面對要承受的痛苦無所适從。
如何教育孩子從小學會承受困苦呢?
中國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告訴父母想要孩子承受一些痛苦時,應該堅持幾個原則,才能學會理性面對困難和痛苦,不會産生恐懼心理。
第一,心态要穩,保持鎮靜。
當孩子遇到困境時,首先大人要穩住心态,不要表露出焦慮的神情,讓孩子感受到問題的嚴重,而産生恐懼。
第二,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說明這樣做的原因。
例如,孩子生病,需要打針吃藥,無論孩子幾個月大或幾歲,都要好眼勸慰,跟他們說明,打針、吃藥後,病就好了,寶寶就不難受了。
千萬别因為孩子太小,以為他聽不懂,就不說。
第三,對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不誇大也不縮小。
例如孩子打針、吃藥或做小包紮處理等。如實告訴他真實的狀态和感受,讓他們有個心理預期,減少因為未知産生的恐懼。
更不能哄騙他,說打針不疼,藥不苦、傷口處理時不疼或者很快就好等等,那樣會讓孩子失去,激發他内心挑戰困難的理性勇氣的機會,更會因害怕再次上當失去對人的信任,為了自保或維護尊嚴而自閉。
第四,激發孩子的勇氣。
大人要了解孩童的忍耐力是很驚人,隻要不讓他們受驚吓,給他一個合适的心理預期,他們大多數能平和接受看似困難的事情。
同時給他們留退路,别讓孩子為自己流露出的“不勇敢、不堅強”感到羞愧。就是要保護他們的自尊。
例如,作者在女兒圓圓第一次生病打針時,害怕疼而拒絕打針。
作者親她的臉安慰她說:“寶寶現在生病了,很不舒服對嗎?你想不想讓病快點好了?”圓圓說想早點好。“那隻有大夫開的藥能讓圓圓的病好了,打針有點疼。如果能忍受就不哭,如果忍受不了,就哭出來,沒有事。”
當媽媽的話,給了孩子鼓勵和信心,讓她感覺自己很勇敢;同時又給了她退路,讓她明白即使哭也不丢人,不是問題,那她有了自主選擇權,也不會内心糾結為難自己。
孩子在這樣的輕松談話中,學會心理建設,能坦然面對痛苦或困難,變得勇敢和理性。
第五,堅決拒絕使用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任務目的。
有的家長用哄騙、恐吓或者收買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如“你不打針就會病死,不打針警察來抓你,吃藥是吃糖糖不苦”,或者“你打針吃藥就給你買玩具”等等糟糕的目的手段。
這些做法,第一次會好用,後面就會失效,因為小孩子心中,已經有了恐懼、緊張和判斷。而且長此以往,會損傷孩子的道德發展。
教育孩子從來沒有小事,反而就是這些生活日常裡的小事,形成了教育孩子的一個個契機。
懂得孩子心理,學會從細微處照顧孩子的心理情感撫養,解除他們内心的緊張、恐懼和不安的感受時,他們會變得勇敢而自信,積極面對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