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戍所保山的狀元樓)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明代狀元、著名詩人、文學家楊慎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谪戍雲南永昌(今保山)期間寫的。他在永昌(今保山)直到去世,長達36年之久。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譜曲,著名歌唱家楊洪基演唱,在電視劇《三國演義》播出後,唱響大江南北,家喻戶曉。
(保山市隆陽區楊慎狀元樓保護單位碑)
該詞是一首詠史詞,詞牌名《臨江仙》,是作者楊慎谪戍永昌(今保山)——從朝廷到邊地永昌(今保山)的人生跌落後,借看曆史興衰抒發人生的感慨寫照。詞裡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讀來令人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甯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詞中的“江”,或許是南京段的長江、或許是永昌(今保山)段的瀾滄江和怒江等,這“江水”都在裹挾着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隻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曆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開,太複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而曆史是一面鏡子,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隻是形同虛設,最多也隻是熱鬧好看而已。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心有戚戚蒼茫之感覺。
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雲,就不必耿耿于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甯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曆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當然要建功立業,當然要展現英雄氣概,當然要在無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價值。但是既要拿得起,還要放得下;既要進得去,還要跳得出。要想看清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看清自己在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遠見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煉。
浪奔浪流,萬裡滔滔江水永不休,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曆史總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可是人們卻不甘就這樣順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态;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總會在奔騰中沉澱下些許的永恒。與人生短暫虛幻相對的是超然世外的曠達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隻着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甯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楊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縣人,7歲能文,13歲為詩,24歲試進士第一(狀元),在南京授翰林院修撰。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議大禮”案得罪皇帝明世宗,曾兩次受廷杖之打,并谪戍充軍永昌(今保山),從而在永昌渡過其36年的後半生。他走遍雲南,考察古今,著述頗豐,不僅在經史、詩文、詞曲、戲劇、音韻、文學等方面做出貢獻,而且在天文、地理、金石、書畫、動植物、醫學等方面也卓有成就。一生著述多達400餘種,有150多種存世,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戍滇期間的永昌(今保山)等地完成的,無疑對保山曆史文化發展産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太保山麓曾設“狀元樓”楊公祠以志其範。《明史》說:“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慎赅博圓通,究在明人諸家之上”。
(楊慎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