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詞彙的唯一印象應該是很難記,而且還不會用。今天我們來聊一下詞彙習得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怎麼樣的,然後我們要怎樣去接觸詞彙,才有辦法把它記住。
一個詞彙到底要在語境中碰到多少次才能記住?這個問題,答案很多,有時候一次就可以習得,有時候要3次,有時候要7次,有時候10次都還沒習得。
所以這裡面的竅門到底在哪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就是說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我們能否習得一個詞彙,或者記住一個詞彙。答案就是當你在做聽力和閱讀輸入的時候,這個輸入的内容越是能讓你印象深刻,越是能讓你共鳴,越是能讓你感同身受,越是和你息息相關的,你就越能習得裡面的詞彙表達和其他語言特點,因為每一個詞彙表達都是以你輸入的内容所表述的場景感覺和含義為載體的,每一個詞彙表達都被那個含義、場景和感覺包圍着,如果脫離了含義、感覺和場景,詞彙甚至是沒有存在的意義的。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我給大家舉三個例子來感受一下。
第一個例子。一個小孩子被隔壁家的胖虎欺負了,他回來想告狀,但他不知道“欺負”這個詞怎麼說,他還沒有習得,但是他媽媽這時候就問他是不是隔壁家的胖虎欺負你了。
當他媽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根據語境判斷出“欺負”的含義大概是怎樣的,然後他就開始把“欺負”跟他被欺負的感覺,被欺負時候的場景,還有胖虎這個人等等,把這些所有的東西全部跟“欺負”這個詞交接在一起了,此時“欺負”在這樣的一個場景裡産生了巨大的一個意義,然後他并沒有刻意記憶它,隻是他跟這個感覺、場景、含義非常深地聯系在一起了。
下次他被欺負的時候,或者說碰到類似的感覺的時候,這個詞就會馬上湧現在他的腦海裡面。
第二個例子就是侮辱性的言語。侮辱性的言語是那種比較典型的,且會讓你有很強的感受的語言。比如說,我現在罵你“你這個垃圾”,當你被罵被侮辱時,這時候你根本不用有意識的去處理這個語言信息是什麼意思,你潛意識裡馬上就會産生這種反抗的、生氣的、被侮辱的感覺,為什麼?是因為你曾經在習得這些侮辱性言語的時候有感同身受過,那種感覺,那種場景,以及那種攜帶所有含義和信息都全部綁定在一起了,所以這種抵觸的感覺馬上就油然回升了。
第三個例子比較複雜,當我們自己在說話的過程中,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說話之前大腦首先産生的是什麼?肯定是一個含義,場景,或者感覺,有了想要表述的含義場景、感覺後,那些相關的詞彙才會飄過來,然後任你選擇,接着根據你自己想要表達的具體内容去把那些詞彙做一個編排,而那些詞彙表達為什麼會瞬間浮現在腦海裡呢?
因為你曾經習得這些詞語表達的時候,就是在類似的場景裡面,所以當你有這種感覺出現的時候,相關的詞彙表達才會直接調取出來。
發現了嗎?我們習得詞彙的過程其實是通過有意識地處理含義、場景、感覺,而不是有意識地處理詞彙的形式本身,因為詞彙的形式它是非常單調的,毫無依附,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隻有當你去處理含義、場景、感覺的時候,那些編織出這種場景感覺的詞彙表達才會被存在腦子裡。
整個過程我現在大概描述完了,比較抽象,所以現在我要講一下具體可行的方式。
第一,在輸入選材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些比較感興趣的,跟自己知識面比較重疊的,跟自己的生活比較相關的材料。這樣才能讓你更好的去感同身受,更好的去共鳴,更加的印象深刻。隻有你對它表述的含義、場景和感覺更加共鳴,更加感同身受,你習得的過程才能更高效更快,你才能更好的無意識去習得那些它存在的詞彙表達。
第二,在做聽力和閱讀輸入時,一定要更加去注重含義、場景和感覺本身,而不是去注重詞彙表達的形式。也就是說不要碰到一個生詞,把注意力全放到生詞上,比如琢磨這個生詞到底什麼意思,想把它記下來。不要這樣做,而是要去看它整體表述的含義是什麼,整體要表述的場景是什麼,整體給你的感覺是什麼,要去注意這些,而不是想着要去記單個詞彙的形式。
第二點要做到其實還蠻難的,因為很多同學潛意識裡會覺得,好像隻有真正的去注意到這個詞彙本身,才能更好地去記住它,但事實恰恰相反。
我知道大家很難去抑制這個想記住的沖動,但是一定要慢慢的往我說的好的方向去移動,這樣的話才能把那些詞彙表達習得飽滿,直至會用。因為它們是跟含義、場景和感覺綁定在一起的,隻要那些含義、場景和感覺沒有在你腦子裡消失,那麼那些詞彙表達就會永遠存在。
今天這篇文章就講到這,會有點抽象,希望真的可以給到大家一些啟發,然後應用到自己的英語學習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