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知道的連接技術中
能與WIFI平起平坐的
藍牙絕對算得上号了
無線音箱、無線耳機、無線手表
這些都離不開藍牙技術
但好好的技術,名字為啥叫藍牙?
藍牙是一種無線通訊協議的标準,用于讓各種數碼設備之間在短距離内進行無線溝通。
它采用的是分布式網絡機構和快調頻短包技術,是一種全雙工傳輸技術,它的工作頻段是2.4GHz。
首先說明一下,藍牙這個名字可不是咱中國人随便翻譯過來的,它的英文就是Bluetooth。為什麼好好的技術要和牙齒扯上關系,還是藍色的牙齒?
其實這個名字和藍色的牙齒沒關系。将藍牙與後來的無線通訊技術标準關聯在一起的,是一位來自英特爾的工程師 Jim Kardach。
他在一次無線通訊行業會議上,提議将「Bluetooth」作為無線通訊技術标準的名稱。他當時正在閱讀有關維京人和哈拉爾國王的曆史小說。
“Bluetooth”一詞是斯堪的納維亞語言詞彙Blåtand/Blåtann的英語化。
這個詞的來源是10世紀丹麥和挪威國王藍牙哈拉爾(丹麥語:Harald Blåtand Gormsen),借國王的綽号“Blåtand”當名稱,直接翻譯成中文為“藍牙”(blå=藍,tand=牙)。
由于哈拉爾國王以統一了因宗教戰争和領土争議而分裂的挪威與丹麥而聞名于世,國王的成就與 Jim Kardach 的理念不謀而合,他希望藍牙也可以成為統一的通用傳輸标準——将所有分散的設備與内容互聯互通。
Bluetooth早期的中文譯名為“藍芽”,2006年時藍牙技術聯盟将中文譯名統一為“藍牙”。
後來人們将藍牙王的名字“Harald Bluetooth”,首寫字母“H”和“B”拼在一起。就成了如今大家熟悉的“藍牙圖标”。
說完名字的由來,我們再聊聊藍牙的發展史。
藍牙的想法最早是從1942年8月二戰期間,好萊塢女演員員 Hedy Lamarr 和鋼琴家 George Antheil從鋼琴按鍵得到靈感。
研發出通過 88 種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控制魚雷發射的技術,并提出專利申請,這就是最早的藍牙技術。
可惜和當初手機通訊一樣,美國軍方壓根不感興趣,随即被丢到角落裡。
直到半個世紀後的1994年,愛立信把它從垃圾堆裡撿回來,并用于研究手機與其他設備的連接方法。
繼愛立信後,諾基亞、英特爾、東芝、IBM等當時頂級科技公司也開始研發藍牙技術。
最後他們為了方便分藍牙這塊蛋糕,決定合作成立藍牙技術聯盟。
在1999年正式推出藍牙1.0,向全球推廣藍牙并迅速掀起一波“藍牙熱”,1年内有1500家公司加入。
而如今我們使用的藍牙技術已經更新到第五代了。強化後的藍牙技術速度更快,連接距離更是大大提高,它的應用也充斥着我們更多的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