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日,整理書櫃,無意間翻到一篇2007的學生作文《不要太美國》,看到自己當時的一個日記片段。雖然過去多年了,看看作文還是很不錯,看看日記覺得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人物故事,于是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作文是一個叫田斯的學生寫的,我的日記片段是這樣的:
“1、《孟子》、《老子》《世說新語》、《三十六計》《唐詩宋詞》、于丹《論語》心得-------
2、坐在院子裡大聲讀和背,不怕人笑話。
3、早上5:50——7:20,武術訓練。
4、已經預習了高一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的一部分。
5、大學目标,清華或北大的生物或化學系。
-----------”
這是我“采訪”當時的一個初三畢業生的記錄。
那年兒子初一,暑假,《 家長報》報社牛老師和孟老師要寫一個叫田斯的學生的專訪,去田斯家采訪,問我去不去,我就帶了兒子一同前往。
田斯是賈堡村的一個孩子,小學在附小,初中在四中。對于現在的師生,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但在當時田斯可是名滿校園的人物,是2007年的中考狀元。他成績好,是從小學起就“哼着歌,看着《兒童文學》考第一”的學生。初中三年,被老師學生一緻譽為“考神”,說他考第一不奇怪,沒考上第一才奇怪。我們在他家看到了他的各種榮譽證書,其中最讓我感歎的是他參加武術比賽的證書和獎章。與他交談,言談舉止間的氣質讓我們面前這個其貌不揚的少年散發着不一樣的光輝,因為他讀過的書是當時和現在大多數老師、大多數成人也沒達到的量和質。所以當時就有一個小學同學的家長感歎“田斯在飛,咱家的孩子在追。”
當時那個略顯矮而壯的少年雄心勃勃,似乎北大清華是他的囊中之物,是由他挑的。隻是高考并沒如願上清華北大,而是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學院。這之後就沒再打探過他的消息。
初中畢業十多年了,那個少年也将而立。這十餘年,他也一定會遇到種種挫折與不順吧?但我相信他會有更積極的态度和能力去面對生活的風浪,因為一是他是個經曆過艱苦磨煉的孩子,一是他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在2010年高考結束後,在一篇他回顧自己成長的文章《在路上》中,他這樣叙述:“這時候,是父母的一番教誨和強逼,讓我又回到了武館。從那以後,不管天氣多麼惡劣從未間斷。你想,在北風怒吼的冬天,在連人影和樹影都分不清的早晨,一個六歲的孩子,被父母從被窩裡攆出來,隻身一人穿越長街去練武,這是何等的艱苦。”
那次采訪,我也保留了他的一篇被收錄在《晉中市初三學生作文選輯》中的作文《不要太美國》,也許文中的觀點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但文中的思考、語句的文采,是大部分初中生難以達到的高度。
在我接觸過、教過的學生中也有不少這樣能吃苦、成績好、讀書多的學生,比如我到五中的第一屆學生中的楊瑨、王小明、段世慧等,後來的李政坤、白蓉、武治等。因為讀書多,他們不光有優異的成績,還有寬闊的眼界,高遠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毅力和恒心。今天看到自己泛舊的一個日記,懷念他們的少年意氣,相信他們的奮發有為。
想到那些讀書廣博的孩子,也想到那些所有努力的孩子,想到所有教過的孩子。在所有的初中生中,最終能考上一本甚至能考上985、211的人畢竟比沒考上的人少。那些沒考上的孩子難道就沒有希望嗎?當然不是,考上有考上的前途,沒考上有沒考上的出路。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是,不論哪一行的狀元好像都得勤奮刻苦求上進,靠自己的踏實努力去獲得。而不是靠所謂的不思進取、好吃懶做卻耍滑鑽營而獲得。不過,也許說話得留有餘地,也許上天一時間犯了困打了個盹,掉下個餡餅就砸在這種人頭上呢?也說不定。 不管上天怎樣,對于我這樣死腦筋的人是學不會不想付出而總想得到的。所以想到那些優秀的孩子們,那些努力的孩子們,我就對眼前的工作有更深的敬畏,對眼前的書籍有了更強的閱讀欲望。同時也願現在正在題海苦戰的孩子,能蔑視眼前的艱苦,也能讀出未來的書;能踏平腳下的荊棘,也能遠眺以後的征途。畢竟,人心向善,天道酬勤,才是一個人應追求的境界。
不要太美國
初三學 生田斯
餘秋雨先生到了羅馬,與一位羅馬長者談及上海時,長者非常興奮:“哈,我剛去過,上海這些年變化之大,舉世少有,但是------”他略略遲疑了一下,還是說了出來:“不要太美國。”
“不要太美國!”這句話讓我震撼了。
美國1776年建國,到現在隻有230年的曆史,而羅馬,從公元前509年起,已有2500餘年的曆史了。在羅馬面前,美國不過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小男孩罷了。那麼,“美國”自然就成了年輕的代名詞了。
不,這句話還有更深的内涵。美國這一年輕的國度,在短暫的時間内,發展成了世界經濟、軍事的領頭軍,但它缺少成熟,缺少内涵。正如一個少年,年輕氣盛、突飛猛進,卻注定會有不間斷的失敗。登峰造極隻是暫時的,緻命的挫傷和深刻的悔悟将取而代之。
“不要太美國”,就是說,上海不能步美國的後塵。大都市太立體太現代,對于中庸思維的中國人是行不通的。美國激進的成功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躁動将趨于沉痛的反思。
“美國化”的确不會長久。
美國化的音樂是以搖滾和鄉村音樂為主的。吉他弦音确實動聽,架子鼓的聲音也讓人亢奮,
然而,在弦音和鼓聲中,我聽出了激進,聽出了空虛,聽出了為了消除對于短暫曆史的後怕而産生的恐懼所進行的自欺欺人的掩飾。它沒有歐洲銅管樂器的空谷傳響,沒有東方彈撥樂器的玄幻深奧。沒有北方唢呐的蕩氣回腸,沒有南方吹笛的悠長遼遠。所以它失落,所以它不知所措,所以它用巨大的聲響消除不可名狀的悲哀與無奈------
美國化的文學要麼短小充實,要麼空乏無聊。以歐 . 亨利為代表的美國文學巨匠,隻能寫出數千字的小小說。在現代,魔幻長篇小說源于南美而盛于美國。魔幻長篇的狂銷隻能說明大多數人精神上空乏和品味上的低下。可悲的美國文字,它沒有《巴黎聖母院》的洋洋灑灑,沒有《水浒傳》的酣暢淋漓,沒有《青年近衛軍》的昂揚鬥志,沒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堅韌不拔------
在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軍事上,中國人從來都在戰略上重視它,在戰術上藐視它------
“不要太美國”,要走自己的路。
還是羅馬長者的話:“一座城市已有的曆史光輝,不是炫目的燈光能取代的。上海不要太美國,我們也不能太美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