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常務副總經理,高校科研成果“三權”下放的重要推動者和新一代創新鍊重構的探索者。入選湖北省現代服務業領軍人才、武漢市優秀黨務工作者。
孫文娟工作的武漢光電工研院,俗稱“四不像”。不像大學,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業,也不像事業單位。就是這樣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持續圍繞“光芯屏智”等領域開展專業孵化和産業培育,獲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3項國家級認定。目前,已形成超200家、總估值超百億規模的“專精特新”企業集群。
2012年,孫文娟在博士畢業後加入武漢光電工研院,分管過多個部門。彼時,武漢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走在前列,在多個方面突破了國家層面的許多政策。
為了走通教育部直屬院校的專利轉讓流程,孫文娟帶領團隊梳理跨度達23年的17份文件,經過1年多努力,成功推動首個部屬高校科技成果——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MOST)知識産權組以1000萬元價格挂牌轉化,促進了高校知識産權“三權”下放,并為後續《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提供了重要參考。基于這項專利,已誕生全球領先、極具優勢的大腦生物組織三維成像商品化産品,為我國布局腦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之所以願意做吃螃蟹、啃骨頭的人,是因為在這一個案例探索、實踐和示範的背後,更有一大批科技成果亟待盤活。”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孫文娟義不容辭。
在MOST成功轉化經驗的基礎上,光電工研院推動形成近百項“卡脖子”技術的産業化矩陣,切入每年數千億被國外壟斷的市場,極大提升了我國半導體行業的國産化率和自主可控的底氣。
“一個單位的體量和能量可能有限,但資源融通之後的可能性無限。”孫文娟說,光電工研院的突出特點就是形成了全鍊條服務體系,實現了産業鍊、創新鍊、資本鍊、價值鍊的有機融合,通過“轉化一項技術、孵化一家企業、帶動一個産業、推動一門學科”的循環發展模式,來支撐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和區域産業轉型升級。
以共性技術服務平台為例,為幫助中小企業“扛”過實驗室到生産線最後“一公裡”,孫文娟和團隊搭建了18個公共服務平台,已服務企業超萬次。不僅如此,為幫助企業将創新産品轉化為可應用産品,又推出場景孵化雙創培育模式,将旗下企業的上千種技術、産品融合形成解決方案,加速推向市場。
“随着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大家對于‘四不像’機構的認知也在不斷更新。‘四不像’應該也是‘四是’,是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也是新型研發平台,同時還是産業促進平台,更是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平台,以光電工研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也必将成為光谷打造科學之城、追光之城、向往之城的強大力量。”孫文娟堅定地說。
新聞來源:極目新聞
作者:宋志輝 胡長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