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冬耕什麼時候合适
冬耕什麼時候合适
更新时间:2024-10-14 09:15:42

冬耕什麼時候合适?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 題:春來了,備耕準備好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冬耕什麼時候合适?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冬耕什麼時候合适(備耕準備好了嗎)1

冬耕什麼時候合适

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 題:春來了,備耕準備好了嗎?

新華社記者周楠、陳尚營、張志龍

“雨水”到來,大地回春,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有利時機。在中央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春風引領下,今年農民在備耕時有哪些新變化、新亮點、新需求?

念好“調”字經

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是全省有名的産糧大縣,全區耕地面積230多萬畝。進入埇橋區農村,綠油油的麥苗一眼望不到邊。田間地頭,随處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

埇橋區清武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勇流轉了2200多畝地,現在地裡的小麥苗情很好。“一類苗和二類苗很多,墒情也不錯。”李勇說,現在主要工作是春管,及時進行除草,控制雜草危害。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鼓舞下,很多農民念好“調”字經,種植結構調整開始出現積極的變化。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牌口鄉農民劉進良一度承包3980畝水田種糧食,曾榮獲“全國種糧标兵”稱号。“還按過去的傳統思路種糧,效益肯定不高,調結構勢在必行。”近年來,他種水稻的面積已減至2200畝,全部種高檔優質稻,探索出“稻鴨共生、生态種養”的模式,去年純收入逾80萬元。

劉進良說:“我們要轉型種高檔優質稻,生産‘優質優價米’。”

湖南嶽陽市君山區錢糧湖鎮幸福村的蔡紅祥是君山區最大的種糧大戶,他認為由于種糧成本逐年上升,國内外糧價倒挂,天氣不确定等因素,種糧效益是逐年下降的。他去年虧了兩萬元,今年打算減少種糧面積,或者調整種植結構,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在山東,一些種糧大戶也在産業結構調整上琢磨。去年秋天,山東章丘農民張保華将自己的玉米提前收割,做成青貯飼料,平均一畝純收益720元,“要比玉米賺錢。”

今年,張保華想繼續調整結構,種植小米。“現在小米的價格是小麥玉米價格的兩三倍,要是種植出高端的小米,價格還要高出不少。”

備好肥料課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作為春耕備耕的重要一環,肥料直接關系成本和收成,因此備受農民關注。

記者了解到,今年湖南的農資供應比較充足,但價格卻在上漲。據湖南省供銷社介紹,目前化肥總體價格呈上升趨勢,與上年同期相比,化肥價格普遍有較大幅度的漲幅。其中尿素漲價明顯,當前是1800元每噸,去年同期是1400元,上漲28%。

同樣,讓李勇有點頭疼的也是化肥的價格,今年漲得比較厲害。李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1噸化肥價格在1800元左右,比去年同期漲了500多元錢,一畝地按20斤施肥量計算,一畝地加上追肥的機械、工錢等需要28元,“我有2200多畝地,僅此一項,比去年要多花1萬多元。”

山東高密的種糧大戶王翠芬最近開始給自家的小麥準備肥料。王翠芬說,現在一共種了5000畝,其中小麥2200畝,蔬菜2800畝,“化肥的價格跟去年夏天沒什麼變化。”

王翠芬說,這兩年國家和地方提倡使用有機肥等綠色生産方式,但現在有機肥的市場較為混雜。600元到2000多元一噸的有機肥都有,商家都說自己的肥料好用,但農民很難做出選擇。

唱好農機歌

鐵牛馳沃野,農機挑大梁,很多地方從耕田、播種、噴藥、灌溉、收割、烘幹實現農機服務“一條龍”,農機的作用越發凸顯。

在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街道米香村,遠近聞名的“種田能手”劉創業正在對旋耕機進行維護保養。“春耕馬上就要開始了,磨刀不誤砍柴工,把機器打理好了,到時候用起來又好又快。”

劉創業對此感觸很深。前些年,部分種田散戶不願意花錢雇農機,但通過種田大戶的示範引領,他們也開始成為農機的“粉絲”。去年,劉創業組織了一個飛機播撒農藥的現場展示,“小飛機在天上飛啊飛,自動巡航,兩分鐘就完成一畝,效率是人工打藥的30倍。”展示結束後,很多農民開始雇請無人機團隊來打農藥。

先進的農業機械能大大降低生産成本。王翠芬這幾年買了十幾台噴灌澆地設備,改變了以往大水漫灌的澆地方式。“一天一台機器澆30多畝。”王翠芬說,用水也省下不少,以往大水漫灌,一畝要40立方米水,現在也就16立方米水。“最重要的是節省人工費,人工可貴了,150元/天。”

今年,王翠芬的“先進武器”又要升級了。她的1600畝麥地納入到當地高标準農田建設試點項目,将建設水肥一體化項目,上了更加節水的微噴灌設備,“智能化控制,一個人能控制上千畝,下半年澆地就能用上,真是期待。”

農民越來越離不開農機,但一些農機質量不過硬也讓他們很“受傷”。

李勇有收割機、植保機、烘幹設備等多種農業機械設備,不過,現在還閑置在倉庫裡的10台玉米收割機讓他耿耿于懷。李勇說,2014年花了120萬元買了這10台機器,隻用了一年就沒法用了,“因為效率太低。”

和李勇一樣有此困擾的還有宿州市埇橋區西二鋪鄉的種糧大戶雷修春,他2011年買的兩台小麥收割機已經“老态龍鐘”,但新機器價格貴,資金周轉不開。李勇和雷修春希望,農機生産企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質量,并對過時的農機開展以舊換新活動,或者回收改裝。“要不然這些大家夥擺在家裡,就是一堆廢鐵。”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