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是幾世紀?這次,我要講一個大塊——民間音樂所以,大概要分兩到三次來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公元前221年是幾世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公元前221年是幾世紀
這次,我要講一個大塊——民間音樂。所以,大概要分兩到三次來講。
民間音樂【上】
大家如果不太清楚上古時期的民間音樂這正常,但是,有幾個詞必然是聽過的。比如呐,鄭衛之音(也有靡靡之音這一說法),十五國風。再具體點到作品名字有《東皇太一》,《少司命》,《雲中君》,《蒹葭》,《關雎》等等。我這幾個例子是随便舉的,可它們的特征(音樂形式)是完全不同的。
先來張圖,了解框架
上古時期民間音樂總框架
這次呢,有必要解說民間音樂的曆史背景與當時的客觀環境。這要追溯到西周鼎盛時期宮廷音樂的蓬勃發展,其中包括雅樂、燕樂。為何當時宮廷音樂發展繁盛,卻從無民間音樂這種說法,就需要深刻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西周時期王室正興,音樂則作為西周統治者的統治工具,所以當時音樂都是用于祭祀大典(雅樂)或宴享場合(燕樂)。随着周王室的衰敗,王室文化下移諸侯文化興起,西周著名的音樂機構春官【《周禮》】也由此沒落,由于機構中的人員散落各處,對民間音樂的發展而言也是一個動力。
西周音樂機構表演
以上呢,是上古時期民間音樂興起的背景【王室文化下移,“禮崩樂壞”的局面盡顯】和原因【音樂機構的工作人員散落民間促進民間音樂發展,且宮廷音樂不再一家獨大】。此外,音樂機構、“禮崩樂壞”在本篇未我會詳細解釋。現在,我來放一個重要的人物,對民間音樂持堅定否決态度的儒家大拿。
孔子
首先,我在這裡先說清楚孔子及其身後的儒家學派對音樂的态度。他們主張“倡樂”,也就是對音樂持肯定态度。但是,儒家對音樂的肯定并不是我們當代理解的熱愛音樂什麼的,根本談不上。儒家僅僅肯定音樂的社會功能,也就是作為統治者的一種統治工具,所以在西周時期隻有宮廷貴族才有資格接觸、享受音樂,離平民百姓可太遠了!所以,要再一次提到雅樂。
儒家提倡,尊“六代樂舞”為最高典範
稍稍解釋一下雅樂,即典雅醇正之樂。所以呢,為儒家所推崇。不必多說,既然是統治者的工具自然就是宮廷音樂的代表,所以其内容多為宣揚統治者或者頌神等内容,使用場合也用于大典等大場合。這時候我們要反向思考,典雅醇正的音樂的對立面自然是靡靡之音。
最早指的是鄭衛之音
這裡我所說的靡靡之音大家别去想鄧麗君啊!!!其實,這是宮廷音樂沒落後,民間音樂(主要指鄭衛之音)崛起了,由于與雅樂實在不同且源于民間俗樂,所以被儒家樂派稱為靡靡之音。由此可見,民間音樂的發展實在不是一個順利的過程,因為它的對手确實強大,且嘴皮厲害。但是,誰也不能違反客觀規律不是,群衆路線是必然的。
民間音樂主要内容
這次就先到這裡好了,我們未完待續。
我是一步知到
老規矩不了(liao)了,不好劇透因為開頭都說了得分幾次麼。那麼我來拓展一下——最近風靡優酷的曆史劇《山河月明》中有一片段。具體是朱棣問:《詩經》中“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何也?”朱标答:“十五國風者,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觀之可知民間疾苦”。由此可見上位者對于民間音樂的态度,與民間音樂自身風貌和意義都值得我們仔細推敲與體會。
下次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