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問一個剛接觸《論語》的小朋友,“有朋自遠方來”是什麼意思?小朋友大概會這麼回答:“有朋友從遠方來。”看看,連小朋友都知道這句中的“朋”的意思是“朋友”。那麼,我再問,“有朋自遠方來”中的“朋”是何人?還有意義嗎?
我的答案是:有!為什麼呢?一是,朋友一詞的意義從古至今變化很大;二是,要真正弄明白一個問題,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把“朋”解釋成“朋友”可以追溯到鄭玄,他的注解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可見,在鄭玄看來,塑料友誼之類的根本算不得朋友。要成為朋友是有很高的标準的,在同一個師門中求學,是朋;有共同的志向,是友。在一起求學,志同道合是朋友的标準,這一标準與“狐朋狗友”之類有天壤之别。
鄭玄在經典的注釋領域可謂是權威,但依然有奔湧的後浪敢于挑戰權威,清代學者宋翔鳳在《樸學齋劄記》中就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朋”指的是弟子。宋翔鳳的立足點是《史記.孔子世家》:“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宋翔鳳認為《論語》中所說“有朋自遠方來”說的就是《史記.孔子世家》中的“弟子彌衆,至自遠方”的現象。據此,宋翔鳳認為“朋”指的是“弟子”。
有人挑戰鄭玄的觀點,當然就會有人維護鄭玄,毛奇齡在《論語稽求篇》說:“蓋朋是門戶之名,凡曰朋黨,曰朋比,比是鄉比,黨是黨塾,皆裡門闾戶學童居處名色。故朋為同門,此是字義本爾,不可易也。”從字義的角度論證“朋”的意思是同門。
說到這裡,難道我們就可以說宋翔鳳的觀點是錯誤的嗎?這是不可以的。無論是“弟子”還是“朋友”,其實都是有共通之處的,弟子從師學習,彼此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同門,如果學業優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那麼和老師的關系便是亦師亦友,如果志同道合,那麼無論是同門還是老師,按照鄭玄的标準都可以說是“朋友”了。
按照鄭玄的标準,交到朋友的難度還挺高,也難怪有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