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裡,孩子從出生到結婚,至少要辦三次大事。這三次事,分别是“十二天”“剪毛頭”和婚姻大事。
第一次是“十二天”。孩子出生十二天後要辦一次事,邀請親朋好友來慶賀。不過,現在不像以前那麼嚴格,可以在孩子出生十二天辦事,也可以是一個月,稱之為“滿月酒”,甚至可以在孩子一歲時再辦。
第二次是“剪毛頭”。孩子出生後,至少留一小撮頭發不剪,等到孩子六歲左右再剪掉。一般由外婆拿着剪刀剪,同時外婆、舅舅要給孩子錢。
除了這幾件事之外,可能還會有上大學辦事、過生日辦事,或者是過六十六大壽、八十八大壽辦事。當然,這些不是必須辦的,完全看個人。
滿月酒大家可能都熟悉,但是“剪毛頭”可能不少人就陌生了。其實,“剪毛頭”隻是我們這裡(皖北地區)的叫法,算是方言,真正的叫法是“剪胎毛”。
在我們這裡,以前剪胎毛不分時間,可以二月三月,可以八月十月,基本沒啥限制。但是,現在卻從自由變得集中了,基本都在過年前後的半個月時間裡。
這是因為,以前人們外出打工,任何時候都有人。但是,現在人們都要外出打工,隻有過年前後人們在家,所以剪胎毛都集中在臘月二十以後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孩子有舅舅,就安排在年前,沒舅舅的話年前年後都可以。
為什麼孩子要剪胎毛呢?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成書于漢代的《禮記》中就記載,“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男角女羁,否則男左女右”。《禮記》雖然是西漢戴聖所編,但是記載的卻是先秦的禮儀。
古人之所以要給孩子剪胎毛,是因為他們覺得這麼做很有必要。
比如,《韓非子》中說過,“夫嬰兒不剃首則腹痛”。就是說,先秦時期的人認為,如果孩子不剃頭發,孩子的肚子會痛。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到了一定的年紀,孩子的頭發還不剪的話,就會吸血,因為頭發太多了。
另外,古人以頭發多而黑為美,他們認為,剪掉胎發可以促進頭發生長,剪了胎發甚至眉毛,嬰兒都可以長出濃密的頭發或眉毛。男子在古代稱須眉,就因為有胡須和濃濃的眉毛。由此可見,古人對頭發真的很重視。
古人有多喜歡好看的頭發呢?可以這麼說,如果你的頭發又長又黑,還可能遭人嫉妒。
比如春秋時期,衛莊公在城頭溜達,看到一個大臣的妻子頭發特别好又黑又長,就叫人把她的頭發強行剪掉,給自己的妻子呂姜做假發。後來,衛莊公還因為這個事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直到今天,這種審美還在。如果一個人頭發稀稀疏疏,又黃又幹澀,沒有光亮,那麼大家都會覺得此人缺乏營養,頭發影響形象。
其實,古人給孩子剃發,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好處,不能用“封建迷信”一竿子打死。嬰兒頭發茂密的話,到了夏季很容易生痱子或者虮子,這顯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所謂虮子,其實就是虱子的卵,這玩意粘在發根上,靠吸取血液為生。我小時候有一次很久沒洗頭,頭上就生了很多虮子,最後不得不剃光頭發清理。所以,古人認為孩子頭發多會吸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衆所周知,古人把頭發看得很重要,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無緣無故不能毀傷。胎毛源于父母,所以,留一撮胎毛,也是一種孝道,珍惜它就是行孝盡孝。
古人還認為,胎毛能保護孩子,這與胎毛的式樣有關。
胎毛式樣有多種。
留在囟門(讀音為信門)的胎毛,叫“羁”;留在囟門兩旁的胎毛,叫“角”;留在囟門一側的胎毛(男左女右),叫“偏頂”。這幾種胎毛,都象征着獸角,這種胎毛可以保護孩子,免受鬼怪的毒害。
宋代《貨郎圖》中嬰兒的胎毛式樣
另外,還有留在腦後的胎毛,留在頭頂前面,或者頭頂留有三撮,也可以在頭頂留一圈胎毛,叫“劉海圈”或者“沙彌箍”;甚至幹脆就是光頭。
每一種式樣的胎毛,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可以參看下表。(來源孔凡棟和趙玉的《漢族嬰兒胎發式樣研究》)。
古代孩子剪胎毛,都是在什麼時候?
咱們都知道,所謂“正月剃頭死舅舅”,其實是因為滿清入關後,強迫漢人剃發導緻,當時說“正月剃頭思舊”,後來訛傳為死舅舅。所以,清代之前,正月剃頭很正常,剪胎毛也完全可以。
比如晉代的《玉匣記通書》中,還提到剪胎毛的吉日。
小兒剃頭吉日:初三歡樂,初四富貴,初五飲食,初七大吉,初八長命,初九吉,初十職祿,十一聰明,十三大吉,十四得财,十五大吉,十六益利,十九吉慶,二十二吉,二十三大吉,二十五财福,二十六祥瑞,二十九吉祥 。
這裡的時間,是每一個月的時間,包括正月。
唐代每月的晦日(大月最後一天),有送窮的習俗。後來,逐漸移到正月初五送窮,當時正月剪胎毛完全可以,隻是正月初五這一天不适合。因為人們相信,剪發如斷财,所以忌諱這一天剪發。
總之,剪胎毛的習俗,古已有之,因為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至今流行。事實上,剪胎毛的禮儀,是人生四大禮儀(誕生禮、冠禮、婚禮和葬禮)之一,而剪胎毛則是誕生禮中最隆重的禮儀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