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聽我說#您好智慧,歡迎關注|感恩平台,願更多的人覺醒!通感覺知透視:第1期《通感内涵解讀》
朋友們,您可能正在進行一次認知革命。對于本透視來說,“通感”是最基本的概念。綜觀以往的相關研究,由于通感本身的複雜性以及所涉及學科的多樣性,相關研究也呈現出多樣性,極易造成理解上的混淆。首先有必要與大家透視一下,通感的全部内涵。
“通感”名不經傳,但古今中外不少人類智者、偉人、工匠、凡人等,都不同程度地體驗或應用它、達到過個人領域的頂峰。他們最終都成為各個行業的巨人,共同影響着人類的進程。隻是限于時代的隔離與文化觀念的偏見,人們始終沒能統一認識它,甚至某種程度上神秘它。沒有統一認識的原因主要是,人類自身的科學認知是逐步發展的,對有些存在的現象無法及時探究,也無法做出本源上統一的解釋。但凡有機緣進入通感狀态的人,雖莫名其妙,但此後都靈光大顯,終身知行受益。
我們知道當下是一個信息、概念泛化的時代,我們實際生活在一大堆名詞、品相、觀念的表情之中,被強勢影響着生活,不知不覺中活成了别人的樣子,承受着盲從的痛苦。所以本報告中所有言論,不免強概念統一,更不樹立任何價值觀念。有緣的您、若能夠從中受益,知行合一生活,則善莫大焉。本文重點導讀的是,通感的核心組成“通與感”的關系内涵。着眼于它“貫通性與感應性”的本質。避免在理解上與“聯覺、共感、通覺”等相關的術語糾纏,造成霧裡看花、若隐若現的意識“美”。當然意識美非真正的美,所以才會造成大衆對審美的一廂情願。此處在“通感美學”中再報告。
概括來看,1、“通感”可做為名詞,涵蓋與之相關的一切稱謂;2、亦可做形容詞,表述一種心靈覺知狀态;3、也可稱為一種方法與能力,與具體修習技能相聯系(如記憶、彈琴、寫字、繪畫等)。而網絡信息中,普遍的了解是:“将通感理解為一種文學修辭手法。特指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既眼、耳、鼻、舌、身五覺器官在大腦意識覺的影響下,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從而産生的一種意象修辭手法。”這一手法被衆多文學、藝術創作者,做為詩詞、歌賦等方面的創作方法與技能廣泛應用,使作品産生令人驚歎的妙趣。這種理解是第3種,是基于西方心理學研究背景下的“聯覺”概念。随着研究的進一步發現,若僅以“聯覺”心理現象作為對通感的定義,可能大大弱化了通感的本質與内涵、外延,這也正是本透視的重點探究意義。
通感一詞,國内最早出現是由錢鐘書先生,譯自英語Syn(a)esthesia,意為“感覺。整體直譯為“感受之共産”,即“共同感覺”又稱之為“通覺”或“聯覺。”在心理學研究領域,通常使用為“聯覺”,被描述為“當某種感官受到刺激時,會聯通另外一種感官也出現感覺和表象。”如:眼中看到一朵茉莉花,耳中似乎響起了那首“好一朵茉莉花啊、好一朵茉莉花…”的經典旋律,這就是由眼睛視覺,溝通了耳朵聽覺的一種心靈狀态。那麼,這種狀态發生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錢先生,為何會把它譯作“通感”一詞。
通感一詞中,“通”字好理解,中科版的詞典注解是:整個、連接、傳達、不堵塞,合起來就是字面意思,“整體連接,上傳下達不堵塞”就是通。關健是一個“感”字。“感”字,金文本義是“外界事物在人們思想情緒上引起的反應”;許慎《說文解字》中的釋義是“動人心也”;《莊子·山木》中為“觸碰”的意思。三者解釋各不相同,各有重點,若對照合起來看,基本符合本義,但并不究竟。
我們再來看一下群經之首《周易.鹹卦》中的出處,其象為“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意思是:天地陰陽二氣,互相交流和合,因而萬物變化生生不息。這裡的“感”字,重點指的是“感應并相互影響”。這裡與前三者相對照,明顯更接近本義了。我們知道,中國漢文字,是考慮形、聲、意三位一體而造鑄。我們拆開來看,“感”字是形聲字,從心底而起,但發的是鹹的音(an),這就是說明,這字是與心相關聯,而“鹹”的字義是“全部、都”的表意,結合後就是:全部都從心底而起、相互關聯”。這樣的本義與“通”字結合後,明顯就能互通、相得益彰了。
如此對照“聯覺”所表達的意思來看,“聯覺”的表達是人體五官的功能聯通,沒有心的參與;而“通感”表達的是心内事物的相通、心在起作用。這就是西方研究“通感現象”不得其理的原由,總是着眼于人體神經官能交感神經的研究,沒有心的存在。這就是非要弄出個精神病院不可。心理學理不清心為何物,把心情搞成病情,難怪西方藝術界總是出瘋子。如此看來,錢先生翻譯成“通感”實在是精妙絕侖。然究竟而言,通感的内涵絕不僅限于心理學所研究的“聯覺”表象。
我們進一步科學來談,從人類的整體認知系統演化來透視。
感謝閱讀關注!下一期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