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在一至九年級開設,每周1學時……九月新學期伊始,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勞動課正式進入中小學生課表。
對于勞動課,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以下簡稱龍樾實驗中學)的師生們再熟悉不過。作為海澱區勞動教育示範校,該校自2021年起即開始探索系統化的勞動課程設計與實踐。
當部分學校還在琢磨勞動課要怎麼上的時候,龍樾實驗中學已然進入了勞動課程2.0時代。近日,記者采訪了該校專職勞動教師崔曉紅,了解該校初中勞動課背後的奧秘。
必選加自選,勞動課程覆蓋“未來小鎮”方方面面
“我們學校一直按照打造‘未來小鎮’的目标來建設,勞動課的設計也是如此。”崔曉紅介紹,在“未來小鎮”的視角下,學校的勞動課程分散在小鎮學習、小鎮生活、公民責任、面向“未來”以及小鎮曬谷場五大領域。
其中,小鎮學習中包含了六門必選勞動課程,分别是模型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與制作、陶藝、工業設計、廚藝和智能機器人。
乍一看,部分課程可能與勞動關系不大。實際上,龍樾實驗中學的老師們将新課标中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都融入了課程之中。
“比如服裝設計與制作這門課,課程中會有教學生如何疊衣服、清洗衣服,同時還會讓學生自己設計一款服裝,材質可能是紙張、塑料等等,還會有舊物改造,回收舊衣服改造之後做一些公益活動。”崔曉紅表示,六門必選勞動課面向全體初中生開展,每門課每周2個學時,總共2個學分,學生需要從中選擇兩門課程,完成兩個大學段的學習,總共獲得4個學分。
學校充分挖掘校園空間,為學生們打造種植園。學校供圖
必選課程之外,學校還根據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類不同的勞動設計了近十門自選課程,要求每名學生至少每一類勞動課程都要選擇1種,累計完成2學分。
記者注意到,諸如教室日常衛生整理的“衛生天使”課、負責學科教室班級特色角建設的“班級特色角建設”課,都屬于日常生活勞動課程。
“我們還根據學校的特色,設置了兩門有特點的自選勞動課,一個是小鎮農場,一個是傳統文化進校園。”崔曉紅介紹,學校利用校園裡可以種植的地方建設了種植園,讓學生可以在校園内真正地參與勞動;同時借助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聚焦諸如剪紙、面塑等非遺技藝,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自主選擇,形成自己專屬的勞動課程菜單。
此外,在課後服務時段,龍樾實驗中學也提供了相關的勞動課程。
跨學科開展勞動課,到處都是“練兵場”
勞動教育并不隻存在于勞動課上。記者了解到,龍樾實驗中學在勞動課設計中,始終要求教師要有跨學科的思維,讓勞動課與各學科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
崔曉紅介紹,該校既有專職勞動教師也有兼職勞動教師,同時還有涉及勞動課相關内容學科教師,如生物教師,“每周勞動教師都會固定進行一次教研活動。我們學校的勞動教師都非常專業,比如服裝課的老師是清華美院畢業的,學了七年的服裝設計。”
最近一次教研與新課标中有關勞動課程的要求有關,“我們根據新課标的要求,調整勞動課程的相關内容。”
崔曉紅仍以服裝設計與制作這門課程為例,“這門課在設計服裝的時候,就與語文學科相結合。比如上學期,這門課就讓學生在排課本劇《桃花源記》的過程中,為劇中不同人物設計服裝,不管做什麼衣服都要延續服裝設計制作的一般流程。”
此外,崔曉紅介紹,學校也在不斷努力探索将勞動教育與科技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記者了解到,該校設有模型、陶藝、廚藝、服裝、機器人、工業設計等勞動技術專業教室,可以為專業勞動實踐提供軟硬件支持。
學校把勞動教育與科技教育相融合,用各種項目讓學生體驗勞動和科技的樂趣。學校供圖
小鎮咖啡館燈具模型項目、智能垃圾分類項目、公益書亭項目、電光舞蹈服裝項目……每一個創新性勞動項目的實踐探索都是一次勞動與科技的碰撞。
“比如現在有兩位勞動老師帶學生正在做的西門大廳景觀改造項目,這是在學校的公共空間内進行的。”崔曉紅介紹,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項目式學習的引導方式也讓學生們在校園裡開展的衆多勞動實踐項目都有了很好的結果。
制定家庭勞動清單,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家庭勞動教育也進入了龍樾實驗中學的課程設計範圍。
整理與收納、烹饪與影響、種植與養護、家用電器的使用與維護、規劃與理财、創新發展……在一份教師版的家庭勞動成果評價表中,家庭勞動教育被劃分為六大主題,每個主題都對應着小的項目。
比如整理與收納中,包括居家整理與美化、書包的整理,其中,居家整理與美化又細分為日常清掃、床鋪整理、書桌整理、衣櫃整理、垃圾分類與傾倒5個小項,學生需要針對每一項從勞動态度、勞動能力和勞動成果三個維度進行自評,最後還要有家長的整體評價。
學校制定了家庭勞動教育清單。學校供圖
崔曉紅告訴記者,2021年起,學校拟定初步的家庭勞動教育清單,評價表即是對照清單為學生在家庭中勞動情況的“打分”,“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成長了很多,很多家長也表示看到了孩子的變化。”
“在這次做飯經曆中,我運用了學校廚藝課中學到的知識,為家人做了一道蛋炒飯。這回做飯從種植蔬菜,再到自己親手烹饪并擺盤,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因此我很有成就感……”龍樾實驗中學的一名學生寫下了自己在烹饪與營養主題勞動中的“收獲”。
學生用學校廚藝課上學到的知識為家人做蛋炒飯。 學校供圖
崔曉紅表示,這是一個從來沒有做過飯的孩子,第一次嘗試給家人做蛋炒飯,“她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也學到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不隻是做飯,還有同學會設計早中晚餐營養菜單,有的會承擔起照顧家裡小動物的責任,等等。”
“今年,我們想借助新課标實施這個契機,也結合學校已有的勞動課,梳理一個學生的勞動實踐手冊。”崔曉紅表示,此前學校在疫情期間設置的家庭勞動清單隻是初步階段,沒有經過長時間的系統實踐,希望本學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缪晨霞 校對 盧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