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區很多城市的古稱都顯得很有文化,但是仔細想想卻不知道什麼意思。比如姑蘇,餘杭,餘姚。
實際上這些地名的确不是從漢語裡來的,而是古百越語的遺留。
上古的華夏地名一般是“齊尾式”的,如“洛陽”和“鹹陽”,“商丘”和“任丘”等,通名在後,用于表示方位或者地理特征。而百越地名一般是“齊頭式”的,常見地名如:姑蘇,姑蔑(金衢盆地一帶),餘杭,餘姚,烏傷(義烏),烏程(湖州)都是這種結構,“姑”、“餘”之類都是表示“XX之地”的地名前綴。
而根據鄭張尚芳老先生的研究,“姑蘇”的上古音對應泰文(壯侗語最古老的拼音文字)之“姑kra(地塊前綴)-蘇saa(稱心滿意)”,意思是滿意稱心的地方。而"餘杭"的上古音對應泰文則是餘la(地)-杭gang(擱淺)”,意思是擱淺之地。
同樣,鄭張老先生認為,“會稽”就是“矛山”的百越(壯侗)譯音。“會”是山的意思,而“稽”則是矛。而“無錫”則是“錫山之巫”,“無”與“巫”上古音相通,而錫山是葬巫的神山。跟“有沒有錫礦"并沒有關系。後來王莽把無錫改名“有錫”,可見漢代人已經忘了這個地名的原始含義,而用漢字的字面意義來理解了。
這種情況就類似于把英語印在衣服上會覺得很潮,而把漢語印在衣服上就覺得很土一樣。北方地名由于來自古華夏語,所以語義明确,直白,人們就會優先注意到這個地名的意思而非文化内涵。而江浙地區的百越語音譯地名就看不出來是什麼意思,就隻能聚焦于背後的文化内涵。如果當初不是音譯而是意譯,那麼現在的“蘇州”怕就是土的掉渣的“樂州“了,“杭州”就會變成“淺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