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滴滴司機曬出了自己7月流水賬單,高達46542的收入,驚呆了網友。這年頭,網約車司機都這麼賺錢麼?
如果在4年之前,說網約車賺錢我信,然而現在,說網約車賺錢我不信。
為啥?因為随着滴答出行、一喂順風車,甚至是美團、曹操等各方資本加入進來,網約車的賽道變得日漸擁擠。
一方面運力矛盾,另一方面政策監管,再加上平台的壓榨,說網約車司機賺錢,誰信呢?
一、運力矛盾
筆者浸淫網約車行業良久,發現一個矛盾的現象:運力不足和運力過剩同時存在!司機高峰期和平峰期的接單量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比如,平時早晚高峰期,以及雨天,乘客打車排隊幾小時,足以證明平台運力都不充足。平峰時很多司機都一小時沒單的又充分體現出了運力過剩。
高峰期接單接不過來,平峰期司機吃不飽。
雖然推出了特惠單,以及花小豬這種“為平峰期而生”的接單模式,但是并沒有給司機帶來多少的收益。
二、合規困難
近些年查車看着很唬人,但是雷聲大雨點小。滴滴、滴答出行、一喂順風車這些“吃人”的企業被約談了多少次,都沒能改變不合規的本質。
有人問,如果真要追求合規,那麼找平台就行了,為什麼揪着司機不放?根本的原因還是在運力。
如果真要罰,後台數據全部調出來,全部罰款,還有哪個司機敢跑?并且,合規車輛比不合規車輛,每年要多支出一萬。如果真強制合規了,必然會有一大部分無證司機退出。
屆時,運力不足就會成為每個平台面臨的頭等大事。平峰期是問題不大,但是高峰期呢?原本的打車難就會雪上加霜。
乘客大量流失,隻能選擇公共交通或者是私家車,城市道路擁堵狀況必然會進一步加劇,說不定還會引起怨言。
這種蠢事,誰也不會做。
三、解決辦法
既想乘客得實惠,又想司機不吃虧。辦法不是沒有,那就是加大兼職司機的比例,即“順風車”的發展,削減全職司機的占比。
這樣既能要求全職司機合規,又能增加高峰期的出行效率。
但是讓順風車普及,哪又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滴答出行、一喂順風車等等,都是目前順風車領域做的比較好的幾家,還不是在網約車快速發展的時候,被按在地上摩擦。
更何況部分地區的順風車根本就沒有合規,司機一旦接單,就立馬被盯上。
所以目前來說,網約車的運力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隻要平台不太過分,運管也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切莫将“留情”當做可以為非作歹的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