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記者 牟小容)民間有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火之力,直接作用于經絡和穴位,刺激相應髒腑,有疏通經絡、驅寒療疾、強身健體之功效,也是時下各大養生館、中醫院推崇的養生法寶。而秋冬季人體陽氣最弱,此時艾灸不僅能防舊疾複發,還是進補的妙方之一。
艾灸屬溫補 虛寒才對症
“《本草綱目》雲‘艾葉能灸百病'。幾乎所有臨床常見病、慢性病,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在全國名中醫、重醫附二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王輝武教授看來,艾灸的運用的确很廣泛。
可這些疾病,在西醫理論看來,機理各異,艾灸為什麼都能起效?王輝武教授解釋道,艾葉性味辛溫,加之艾灸是用點燃後的灸條燒灼、熏熨皮膚,屬于熱療法,故艾灸有驅散寒濕、溫經通絡、行氣活血之效,還可防止人體陽氣耗散。不管西醫是什麼病,隻要經過中醫辨證,認為病因是寒濕入侵、氣血不暢、陽氣虛脫引起的,通常都可進行艾灸。
但是,經西醫診斷患同一種病的患者,也不是誰都适合艾灸。“要先辨證。比如有些高血壓患者表現為眩暈頭痛、面紅目赤、暴躁易怒,屬于肝陽上亢。如果還用艾灸溫補,就像火上澆油。”王輝武教授說。
入門:哪裡不舒服灸哪裡
艾灸不僅可治病,更宜用于保健。王輝武教授表示,平常給自己灸一灸,有助于提升正氣,加強防病抗病的能力。自我灸療,首要問題是:若不懂疾病的辨證,也不識穴位,該灸哪裡?坊間流傳一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哪裡不舒服就灸哪裡。這能行嗎?
王教授分析道:“這有一定道理,尤其适用下腰酸背痛、頸肩痛等痛症,可以通經活絡、驅除疲勞。”從針灸理論的“阿是穴”中,可找到依據。“阿是穴”,是唐代大醫孫思邈在臨床中發現的。這類穴位沒有固定部位,“往往随病而起,病愈即失”。當該部位受到按壓時,人們會感特别的酸麻脹痛,“啊…… 是這裡”,“阿是穴”由此得名。
進階:認準穴位去艾灸
可很多疾病沒有明顯的壓痛點。即便是痛症,有時隻是“哪裡痛就灸哪裡”也不奏效,怎麼辦?王教授對此教大家不妨學學認穴位。
【日常保健】
施灸穴位:足三裡穴、關元穴、神阙穴、督脈上的大椎穴、百會穴、腰陽關穴。功效:強身健體,溝通任督二脈,調和陰陽。
快速穴位法
神阙穴:肚臍即為此穴。
腰陽關穴:人體髋骨兩側最上方的部位,叫髂嵴。兩髂嵴在背部連線的中點下方的凹陷處,即為本穴。
【感冒】
施灸穴位:大椎穴、風門穴、合谷穴、列缺穴。
适用人群:風寒感冒者。患者表現為全身酸痛、流清涕、痰稀色白、畏寒、沒有發熱。功效:疏散風寒,祛邪外出。
快速穴位法
大椎穴:低頭,在頸部和背部的交界處,有一突起最明顯的骨頭,此為第七頸椎。該突起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即為此穴。
風門穴:以大椎穴為起點,往下數第2個胸椎棘突,再以其下方的凹陷處為中心,左右各取2厘米左右之處,即為此穴。
合谷穴:把拇指的指間橫紋扣在另一手的虎口上,拇指下壓之處,即為此穴。
列缺穴: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桡骨莖突上,食指尖所指之處,即為此穴。
【失眠】
施灸穴位:腎俞穴、關元穴、三陰交穴、足三裡穴。
适用人群:氣血不足、陽虛有寒的失眠者。患者表現為畏寒、舌苔白、腰膝酸軟、易感冒。功效:補腎補氣血。在睡覺前艾灸,助眠效果最佳。
快速穴位法
腎俞穴:取一長線,經肚臍在腰腹部環繞一周,長線與脊柱中線交彙處,為第二腰椎棘突,再以其下方的凹陷處為中心,左右各取2指之處,即為此穴。
關元穴:四指并攏置于腹部,食指上邊緣緊靠肚臍,小指下邊緣與腹中線交彙處,即為此穴。
三陰交穴:同指并攏置于腳踝,小指下邊緣緊靠内踝尖,食指上邊緣與小腿胫骨内後緣交彙處,即為此穴。
足三裡穴:膝蓋下方有兩個凹陷處,内側為内膝眼,外側為外膝眼。四指并攏,食指上邊緣緊靠外膝眼,小指下邊緣與小腿胫骨前脊交彙處,即為此穴。找穴時,左腳用右手,右腳用左手。
[艾灸小貼士]
艾灸有禁忌人群嗎?
以下四類人,不宜自我艾灸:
1.熱證病人。如病人正處于高熱、抽搐、炎症發作期的。
2.陰虛有熱者。病人多表現為口幹口苦、舌紅苔黃、潮熱盜汗等。
3.糖尿病病人。病人多存在感覺障礙,對外界溫度不敏感,容易被艾條燒傷,且燒傷後傷口極難愈合。建議到醫院由中醫師施灸。
4.孕期女性。尤其在孕早期時,不宜在腹部施灸,否則容易流産。建議到醫院由中醫師施灸。
艾灸要灸多久?
控制在20~30分鐘,時間過長,容易“暈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