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在過年時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各個民族的人們依照着自己民族的習俗,每到過年時都會舉行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展現着各自濃厚的民族特色,也傳遞着各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那麼,少數民族究竟有哪些特有的過年習俗呢?
暢讀文研院:與“水”息息相關的祈福習俗。
藏族:
彜族會根據彜曆來選定年節,不同地區的彜族同胞會有不同的過年的方式。有的會與當地的漢族一同過春節;有的地區的彜族同胞,會在自家門前,樹立一棵青松,用松針鋪地,消除災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當天,會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馍馍。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人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挑水回家,然後将第一碗水與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果新年的水重,那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會風調雨順。
壯族:
在除夕這一天的晚上,要做好節日當天所吃的米飯,壯族稱之為“壓年飯”,有的地區還會制作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然後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烷粑。在大年初一的清早,人們會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婦女們則會争着到河邊或井邊“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暢讀文研院:具有明顯民族特點的過年習俗。
滿族:
在清朝時,滿族是貴族,共分為“紅、黃、藍、白”四旗人,在春節時,紅旗人會在自家門口貼紅挂旗,黃旗人會在門上貼黃挂旗,藍旗人會在門上貼藍挂旗,白旗人則會在門上貼白挂旗。這些挂旗的圖案都十分精美,顔色也十分鮮豔,滿族人希望用這樣的方式預示着新的一年可以有一個吉祥的開端。
白族:
雲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根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族、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會進行“抛繡球”的活動,凡是接不住繡球的,都要贈給對方禮物,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禮物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鄂倫春族:
在東北生活的鄂倫春族人,在每年春節的早上,首先要在家族中依輩分大小一次斟酒,幼者給長輩叩頭,平輩之間則互相請安。在正月初二、初三會進行賽馬活動,正月十五要做很多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還要進行互相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在給老年人抹黑的時候需要先叩頭。
暢讀文研院:節日裡偏愛跳舞的那些民族。
侗族:
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名為“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衆活動,這種活動類似于漢族的“團拜”,隻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熱鬧、歡樂,往往是需要兩個村莊共同來商定舉辦。兩個村莊的人們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所有人都會伴随着音樂,偏偏起舞,盡情的享受節日的歡樂。
土家族:
每年的春節期間,土家族的人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的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等等70多個舞蹈動作,動作優美,節奏鮮明,舞姿樸實,而且不用任何道具,有着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獨龍族:
獨龍族唯一的節日就是在臘月裡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節日的這一天,族長會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的婦女将鍊珠挂在牛角上,接着,會有一位勇猛健壯的小夥子,用鋒利的竹矛去刺牛的腋部,直至将牛刺倒死去,于是人們就會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享受節日的歡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