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湄公河作為東南亞的母親河,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聲譽,關于她及她流域内的一切文明與成就,都是人們長久以來所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縱觀人們對整個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了解,恐怕最為人熟知的也不過就是諸如泰國芭提雅、柬埔寨吳哥窟、越南河内、老撾琅勃拉邦、緬甸大金塔等近年來大熱的旅遊目的地,除此之外,瀾滄江及江畔流域内那些與衆不同的奇特、楚楚動人的風韻則在不為人知處脈脈散發出清香,等待更多的世人了解、駐足。
以下,就為朋友們盤點幾處多數人不一定知道的有關瀾滄江-湄公河及其流域内的奇景異事:
一、緬甸萊因湖---竹漿船夫
緬甸竹漿船夫
緬甸竹漿船夫
碧波萬頃的湖面,茂密肥美的水草,在這風景秀麗的茵萊湖上令人心醉的美景假如需要人類身影的加入,想來也應該是婀娜多姿的少女來入畫,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在這神奇的大湖上最為動人的風景居然來自一群辛勤勞作的漢子:它們就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足槳船夫,之所以叫它們船夫,而不叫船娘那是因為在這些傍水而生的茵達人中,隻有男子劃船才用此法,女子劃船則盤腿而坐,以雙手劃動雙槳。
二、 柬埔寨洞裡薩湖——移動的水上房屋
柬埔寨洞裡薩湖水上房屋
柬埔寨洞裡薩湖是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内最大的淡水湖,又稱金邊湖。位于大湄公河次區域東南部,柬埔寨西部。通過洞裡薩河同湄公河相連,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每年枯水季節,湖水經洞裡薩河流入湄公河,補充了湄公河水量的不足,這時湖面面積僅3000平方千米,而平均水深僅1米左右。每當雨季來臨,湄公河暴漲之時,洶湧的河水又經洞裡薩河倒灌入湖中,從而減輕了湄公河下遊的泛濫 。此時洞裡薩湖湖面擴大到 1萬平方千米以上,平均水深達10米以上。
柬埔寨洞裡薩湖水上房屋
居住在洞裡薩湖的居民,都是住在高腳木屋内,随着雨季來臨,湖水變化,房子可以“整間”用船拖走或是用卡車搬走。湖畔的村落有住家、學校、商店、郵局甚至是教堂,街搭建在水面上,形成特殊的聚落景觀。
洞裡薩湖盛産的漁獲千年前就滋養着吳哥王朝。近年則因上遊國家紛紛在湄公河上築起水庫以利灌溉、防洪之需,面積有越來越小的趨勢。然而有一群逐水而居的高棉人,幾世紀以來家就浮在湖水上。不管水位多高、湖面多小,這個湖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三 、緬甸蒲甘——古老的萬塔之城
蒲甘是東南亞最富盛名的漆器之鄉,這裡有世界上最精緻的漆器作坊。蒲甘漆器以式樣精美,做工精湛聞名于世。蒲甘當地有大量手工業者從事制作漆器這種傳統的手工藝,盡管制作漆器的程序複雜,但是在蒲甘勞動者眼裡,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就如同蒲甘2000多座佛塔一樣,千姿百态,别具一格。
緬甸蒲甘萬塔
除了漆器,蒲甘的的浮雕和陶瓷工藝也享有國際聲譽。在佛都的盛名下,蒲甘将與佛教相關的手工藝制作發展到極緻,在蒲甘,幾乎每一位蒲甘人都能娓娓道來他們的浮雕曆史和石碑文化。曾經有位蒲甘市政官員說,佛塔吸引世界遊客來到蒲甘,蒲甘人民會拿出舉世無雙的手工藝品讓遊客流連忘返。
四、殘酷之美—長頸族
長頸族是由泰國北部與緬甸邊界的一個少數民族克倫族的一支巴東族所組成的,隻能在泰國清邁的湄宏順鎮看的到。長頸族人以脖子長為美。孩子從5-6歲起,就在脖子上套銅圈,一年一個銅圈,使脖子拉長。最長頸者脖子達70厘米。洗浴時,長頸人隻能把稻草塞進銅圈内拉鋸般擦洗。為了生活,她們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向世界展示着殘酷的美。
長頸族
盡管曆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對于“長頸女”纏繞銅圈這一習俗的來源衆說紛纭。但有一點人們已達成共識:“長頸女”延續不絕的原因是金錢。自10餘年前因戰亂逃離故鄉後,數百名巴東部落成員一直在泰國北部和緬甸交界的難民營裡生活。他們雖然是非法移民,卻因為有獨具魅力的旅遊價值,而得以在泰國立足,日子比其他部族難民好過得多。長頸女郎經營各種紀念品,她們完全靠旅遊業生存的。
作為國際知名河流,有人知道瀾滄江,也有人知道湄公河,至于能把瀾滄江-湄公河的關系捋清楚了的朋友,就能多少有些小得意了,地理常識非常不錯。但是,大家幾乎不知道的事情是:瀾滄江不僅僅隻有一個“外國名字”湄公河,她的第三個名字在越南,叫“九龍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