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今天的我們,面對幾千年前的器物,摒去它們的曆史考古價值,如何發現它們的美。
中國青銅器,從夏代存在到現在,已經曆經了4000多年的曆史。大量海内外的青銅器物表明,中國創造了燦爛的青銅器文明曆史。它們不僅僅象征着古代的政治和宗教内涵,而且極具藝術價值。
我們現在所說的青銅器,曆史上曾有“三代彜器”之說,所以當今的青銅器一般都特指商代、西周、春秋等時期的青銅器物。它們的制作原料以銅為主,輔之少量錫和鉛澆鑄而成,從而使器物呈青灰而得名。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鈎、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現并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審美,今天的我們再去看青銅器,必然會從中得到很多從我們主觀而得來的美,比如千年歲月留下的滄桑之美,比如賦在器物上的敬天之誠……
獰曆之美
中國青銅器紋飾以饕餮紋,龍紋,鳳紋為代表,讓人望而生畏,總體顯出一種陰森恐怖的氛圍。可是太多饕餮紋,龍紋,鳳紋,讓人有一種審美疲勞,但是越到後來,青銅紋飾的宗教色彩越來越淡,西周中期以後,連獸面紋也趨向了簡化和明朗,失去了神秘的意味,但後期的青銅紋飾,終于從宗教的鐵窗裡解放出來了,成為青銅藝術家們表現才華的主要工具,并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發展。
人在當時的世界裡似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秘化的動物變型,它威吓、吞食、壓制、踐踏着人的身心。這種恐怖效果的美的藝術同時也體現着曆史發展的必然性。
1,饕餮紋
饕餮是什麼?饕餮是一種動物,有人說是牛的演變,有人說是老虎的演變,大多數認為它是理想中的幻想動物,它是青銅器曆史上最具有代表向的一種占據時間最長的動物紋飾。
2,龍鳳紋
龍的形象在青銅紋飾的當中,把軀體為蜿蜒形的動物劃歸為龍類。龍紋的種類豐富多樣,有爬行的龍,卷曲的龍,還有交體龍,和雙龍等紋飾。
像鳳鳥的紋飾叫鳳鳥紋,這種紋飾也十分豐富,它的造型優美,千姿百态。它主要體現在周朝晚期到西周。
鳥紋
鳥鳳紋
夔龍紋
3,其他動物紋
在裝飾紋樣中還有牛紋、虎紋,鹿紋、兔紋、蟬紋、魚紋、蛇紋,象紋等。這些紋飾造型準确生動大多作為輔助主體形象的裝飾形象出現主要起襯托作用使得整個紋飾自然和諧。
人面紋
其他動物紋
由于早期宗法制與原始社會畢竟不可分割,這種種兇狠殘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種真實的稚氣。從而使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秘獰厲,反而蕩漾出一種不可複現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恰恰隻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宗教觀念已經淡薄,殘酷兇狠已成陳迹的文明社會裡,體現出遠古曆史前進的力量和命運的藝術,才能成為人們所理解、欣賞和喜愛,才成為真正的審美對象。
敬天之誠
中國的宗教原始就是自然崇拜開始的。原始宗教起源于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 代是沒有區别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争決定部落、國家存亡,勇士出發前,用酒 激勵鬥志。《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原始社會主持祭 祀的巫師,權力很大,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并為人祈福消災。
這也是留下來的青銅器裡有大量的祭祀用品的原因。一件件莊嚴而神聖的祭祀器物反映出了先人的敬天之誠。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甯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将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将其分别配置在外範内,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在商代 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緻的青銅典範”。
九鼎之禮
西周中晚期我國形成了列鼎制度,據《春秋公羊傳》 記載,天子用9 鼎,諸侯用7 鼎、卿大夫用5 鼎、士用3鼎或1 鼎。列鼎制度所表現的喪葬精神是非宗教性的。遵從列鼎制度埋葬先人,在意識上,等于繼承的新貴族對舊有的尊卑秩序的效忠儀式。在周人的封建宗法制度下,這個尊卑秩序是政治性的,也是倫理性的,這就是周禮的精神根源。
後母戊鼎
毛公鼎
毛公鼎高近54 厘米,重34.5 公斤,大口 圓腹,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銅器已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銘文内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并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歲月之色
青銅器主要由銅、錫、鉛合金而成,其本色是金色的。古代稱之為金或吉金,青銅銘文被稱作“金文”即由此而來。盡管錫、鉛的含量不同,顔色會有差别,但總體上都是金黃色的,有些偏亮,有些偏暗而已。出土的銅合金制品基本上都呈現出複雜的灰綠色。
本色金黃的青銅器之所以變成了以“紅斑綠鏽”為典型特征的綠灰色(實際上的顔色非常複雜),這是由于銅合金在地下或傳世過程中發生了複雜的化學變化導緻的。
今天我們看到的青銅色,成為了很多藝術家歎為天成的自然藝術,也成為了很多人拿來裝飾和追求的色彩。它有歲月的滄桑感,有曆史的厚重感,卻又有視覺上的時尚感。
青銅大立人像
1986年,在四川廣漢南興鎮的三星堆,出土了一座中國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像高262厘米,重逾180千克,兩耳間相距138.5厘米,鑄造時間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是現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就全世界範圍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因此還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馬山5号楚墓出土。被稱為“天下第一劍”,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鸠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創意之絕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作于公元220年前後,高34.5厘米,長41厘米。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标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是中國曆史上非常難得的傑出藝術品。
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隻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别,故宮藏高125.7厘米,稱“立鶴方壺”,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稱“蓮鶴方壺”。兩件方壺的重量相同,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厘米,寬54厘米。
從制作工藝上看,蓮鶴方壺的鑄造采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不僅紋飾細膩新穎,而且結構複雜、鑄造精美,堪稱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範之作。
現代社會中,三代青銅器并不是僅為古董而存在,它在某中意義上說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态上的反映,體現了它作為中國傳統裝飾美術法則形成的重要物證而具有的特殊的審美特征。
隻有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中青銅器藝術的完美才能得到完整的體現,但它所體現的多元化的思想,對祖先和人類自身的崇高揭示,以及高超的技巧,給我們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啟示。
然而,對于青銅器的美學研究,我們需要的不是将這些紋飾、造型直接拿過來貼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粗俗和不加思考的;我們需要學會從青銅器中看到與當代審美的内在聯系,在隔着幾千年的時空中,通過器物看到背後作為人的一種共通的心理;需要将這種古老而厚重的金石之美進行内化,再以今天的審美形式表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