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胞胎生下來後,被有目的地被寄送到了三個不同的家庭:普通家庭、中産家庭和富裕家庭。這是紀錄片《孿生陌生人》中的真實故事。針對這項實現,很多人認為:沒有人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随意決定和改變他人的人生。
領養孩子的家庭,以及孩子彼此,都不知道他是三胞胎中的一個人。在另外兩個家庭,有着兩個和自己長相非常相似的兩個兄弟。
直到有一天,其中一個人,“鮑比”到大學報到的第一天,他剛進入校園,就有不少同學和他熱情地打招呼,甚至有可愛的女生沖上來擁抱他,送上親吻。
鮑比對這一切都目瞪口呆,因為他們都沖自己喊一個陌生的名字:“嗨,艾迪!”
由此,這項實驗才被揭開了神秘面紗。
鮑比和艾迪不但相認,而且還登上了報紙。可是沒過幾天,一位自稱“大衛”的人來電稱,在報紙上看到了他倆與他長得一模一樣。
于是,三胞胎終于得以重聚。
【源起】
這一項針對性的心理學研究。由兒童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學家Peter Neubauer博士和他的兒童發展中心策劃的一項秘密研究,旨在探究“先天與後天”這一基本問題。
1961年7月12日,一位猶太裔少女在紐約一家醫院生下了三兄弟。因為這位母親沒有能力撫養他們,所以提前就和現已解散的曼哈頓Louise Wise Services收養機構聯系,于是,這項秘密的心理學研究得以成功開啟。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工作人員上門,來錄像拍照,問問題做測試。通過很多的數據,來進行精密的計算。
(二)先天:相同點——生活習慣與喜好
這三兄弟重聚的時候,全美國都沸騰了。他們上了很多節目,接到了很多邀約,後來還合夥開了一個餐廳,店名就叫“三胞胎”。
他們三個人,無論從外貌,還是到習慣,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他們雖然來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境,但都沒有影響他們骨子裡的同樣基因。在生活中,好多細節非常一緻。
- 他們都喜歡萬寶路牌的香煙,喜歡摔跤運動,喜歡吃中餐,喜歡同一類型的女生。
- 咧嘴笑的樣子,站姿和坐姿都非常相同。
- 甚至在同一年齡段,三兄弟都曾有過抑郁的傾向,都看過心理醫生。
(三)後天:不同點——性格與品質
(1)鮑比:
來自于一個富裕家庭,養父是醫生,養母是律師。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衣食無憂,住在紐約的富人區。養父母的工作很忙,陪孩子的時間不多。但是他們卻時刻關注着鮑比,盡量照顧他,鼓勵他,支持他。
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鮑比性格非常溫和、理性、有主見,懂得好好生活。
(2)艾迪
艾迪來自于紐約一個中産家庭,養父是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老師,但是對孩子很嚴苛,經常用軍事化的方式來對待兒女,非常刻闆,和孩子溝通很有限。艾迪和他父親的關系不太好,常說自己和那個家庭格格不入。
艾迪一直活得很辛苦,也很情緒化。最終因躁郁症飲彈自盡。
(3)大衛
大衛來自于紐約一個移民家庭(普通家庭),英語甚至都不是他們的母語。養父母靠一間小雜貨鋪勉強維持全家生計,雖然家裡沒什麼錢,但是大衛的養父卻是一個随和有趣、很有魅力的人。他性格開朗,陪着孩子成長,喜歡和孩子溝通,對孩子非常包容,不管大衛做了什麼都引以為傲。
雖然大衛前半生庸庸碌碌、乏善可陳,但是大衛卻活得很輕松,非常樂觀,對人對事都能保持積極正面的态度,覺得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他。
三胞胎相認以後,都愛到大衛養父家玩,他們親切地叫他“巴布拉”,意味着擁抱,快樂和親吻。這位養父也很喜歡鮑比和艾迪,常常告訴别人自己又多了兩個兒子。
(四)家庭環境與父母教育方式,對孩子一生影響深遠!
有人說:這個實驗非常殘酷,沒有人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随意決定和改變他人的人生,即使打着“科研”的口号。
無論實驗是否人道,無法否認的是,這個實驗用如此直接的方式,告訴我們:“孩子的未來人生,很大程度上正是家庭環境與父母教育決定的。”
天生遺傳的影響确實存在,但是決定人生幸福與否的,卻是後天的環境與養育方式。
孤陋寡聞的我,才知道這個實驗。
我經常在文章中寫,時間不能倒流,人不可能同時選擇兩條路走,檢驗哪一條路更正确更順遂。人生,一直是一條單行線。
比如:
因為孩子實在不想練,所以你讓孩子放棄了鋼琴。放棄了便放棄了,你永遠也無法知道如果你沒有讓她放棄的話,會發生什麼?
- 會讓孩子由不喜歡變成喜歡,從而成為一名鋼琴家?
- 還是會讓孩子更加厭煩鋼琴,甚至厭煩父母,變得越來越叛逆。
再比如:
你在這一刻,堅持“強權控制式”的育兒方式,你便永遠也不知道,如果時光倒流,你換成了“溫和尊重式”的育兒方式,孩子會發展的更好還是更糟。
同理: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這個孩子,如果放在别人家裡養,是否依然會考試倒數、遇事就哭、畏畏縮縮?
這個實驗,給了我們答案。
同樣遺傳基因的三個孩子,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獲得了不同的人生。而成長環環境,尤其是父母的養育方式,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在這裡,金錢變得不那麼重要,父母的“言傳身教”更重要。
雖然貧窮,但是生活輕松樂觀的大衛,就是一個證明。
(五)“天生的”我們無法控制;“後天的”請努力做好!
我們都說孩子要富養,但是多少父母搞錯了方向:
- 即使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買名牌;
- 即使自己啃饅頭吃鹹菜,也要讓孩子吃到他想吃的大餐……
這樣的“僞富養”之下的孩子,不會成為優秀的人,更有可能成為一個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
孩子要富養,這個“富”不是在于物質,而在于精神。先天性的基因因素,隻是孩子人生的起點,而真正決定命運的,是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
這裡的艾迪,是個反例。
雖然他成長的家庭條件不錯,但因為在精神上極度貧乏,導緻他性格暴躁抑郁,最終放棄生命。
這裡的大衛,是個正例。
雖然家庭非常一般,但因為父親在精神上給了他足夠的陪伴、鼓勵和支持,所以他一直陽光積極地面對生活。
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現在開始調整,不晚。隻要開始,就比原地踏步強。
(1)不要羞辱孩子
适當的批評和指正,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積極改變,不斷進步。
但是,“羞辱”和“嘲笑”,隻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他會因為我們的羞辱而不斷否定自己,認為他是個差勁的孩子,注定會有個差勁的人生。
(2)在困境時别落井下石,及時鼓勵孩子,尤為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 德雷克斯有一句名言: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分。
我們一定要多鼓勵孩子,孩子取得一些進步的時候,無論多麼小,看到後就要認可孩子(不是表揚,不是單純的一句“你真棒”),給孩子正向激勵,讓孩子獲得内在力量,增強自信。
鼓勵和表揚有着本質區别,用錯了效果天壤之别,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關注我@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搜索“鼓勵”。
當孩子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更是我們鼓勵和陪伴他們的關鍵時刻。
- 孩子做的好的時候,我們誇贊他們,很簡單;
- 孩子做的糟糕的時候,我們還能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進步,不容易。
(3)父母要明白:感受沒有對錯,行為有對錯
無論孩子是生氣還是傷心,是煩躁還是沮喪,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允許和接納,沒有對錯之分。
但是,因為感受之下的行為,卻有對錯之分,這一點,不止父母要明白,孩子更要明白。
- 你可以生氣,但是不能因為生氣打媽媽;
- 你可以難過,但是不能因為難過而摔東西或者打自己。
生氣了,媽媽可以抱抱你,陪着你面對憤怒,你還可以捶捶沙包,聽聽歌,睡睡覺,或者冷靜一會兒。學會用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别人的方式,緩解情緒。
(4)告訴孩子:你是獨一無二的
要想過上悲慘生活,那就盡情去“對比”吧。
反之,若想遠離“悲慘”,就要學會欣賞自己,也要教孩子學會欣賞他自己。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作為父母,我們不要一直盯着孩子的缺點,不斷提醒、指責和強化。而是要幫助孩子看到他的優點,認可自己,并将長處發揚光大,從而變得越來越自信。
告訴孩子: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有你的特點,無論發生什麼,媽媽都理解你,愛你,支持你。
(六)結束語這個實驗,雖然證明了一些問題,但因為樣品數非常有限,所以我建議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參考”,而不是把它作為“标準”。
畢竟,三胞胎如果不給三個家庭養,就在他們父母的身邊長大,也會有不同的性格。
但是無論如何,家庭環境和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深遠。一些東西(比如DNA、遺傳)我們無法控制,便隻能從我們可以控制的方面入手,比如養育方式。
一味地将孩子的問題歸結于天生,隻能讓我們把鍋甩出去,心裡踏實些,自責少一些。除此之外,沒什麼益處。這是逃避的做法。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真正直面的方式,應該是勇敢接納現狀,積極想辦法調整,而不是認命、甩鍋或抱怨。
以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與實踐,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系,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系,侵立删,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