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新聞,公務員報名再次突破曆史記錄
2022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已經于昨天截止了,報名總人數突破200萬,創下國家公務員考試人數新高。去年同期的報名人數僅為150萬,增加51.4萬人,增幅34%。其中1837759人通過審核,過審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3.5萬人,平均競争為59:1,略高于去年的54.5:1。“西藏自治區郵政管理局阿裡地區郵政管理局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這一職位因為因為該職位要求較為寬泛,競争比達到史無前例的20813:1,創下了曆史新高。
這事引起了不少熱議,但是我覺得一點都不意外。
在經濟、社會、行業波動巨大的時候,國企、公務員這些體制内受到熱捧幾乎是一種必然。
互聯網的35歲危機,40來歲被辭退然後送起了外賣,公司大規模解雇員工,不服從就轉崗……這些新聞逐漸讓一些被高薪所吸引的年輕人冷靜了下來,重新審視“工作”這件事。
大家看到了“穩定”的好處,不管是疫情洶湧,還是政策暗流,一些工作都旱澇保收,雖不大富大貴,但勝在安穩閑适。
一份穩定的工作,肯定可以算是一份好工作了。但“穩定”絕不是唯一的标尺。如果有一份終生雇傭的清潔工工作,我相信絕大多數上知乎的朋友都不會選。
透過“穩定”的外表,我們來聊聊真正好工作的屬性。
選擇工作,應該考慮什麼?
我不說具體的工作崗位,就公務員裡面還分三六九等呢,咱們隻說選擇好工作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選擇工作要考慮的最重要一個屬性,就是——
年齡和經驗對這份工作是增益效果,還是減益效果。
我們都不想人到中年忽然事業,或者收入斷崖式下跌。我們都希望能夠越來越好,哪怕進步的慢一點,但一定是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但是有一條殘酷的事實——一個人的勞動能力是和年齡密切相關的。
比如體力勞動,一個人的精力高峰期,就是20來歲,這個時候不僅精力旺盛,而且沒有家庭瑣事拖累。所以體力勞動,或者高級一點的體力勞動(比如碼農)肯定希望找一群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們可以抗住加班,可以忍受不太高的收入,可以不用帶孩子不用上醫院。
所以年齡,在這些行業不是一個利好,反而是一種“拖累”。
想要對抗這個事實,就必須找到讓年齡和經驗發揮作用的工作。
年齡,在絕大多數時候都對工作能力都是“負作用”
如果不考慮年齡帶來的經驗增加,年齡,在絕大多數時候都對工作能力都是“負作用”。
平心而論地想想,如果一個四十歲的醫生和二十歲的醫生學識水平、經驗都差不多,哪個醫生更值得聘用?
但是,凡事總有例外!
有一類工作,不管你經驗有沒有增長,年齡都會帶來優勢。那就是體制内
體制内的“論資排輩”就是年齡最大的利好。哪怕你水平一般能力有限,但隻要你工作的久,你自然比年輕人更容易走得高一點。
要想經驗有用,要考慮“經驗”和“付出成本”比
雖然看起來工作經驗在哪裡都是硬通貨。不管哪個公司的哪個崗位,都想要招到有經驗的人,直接上手就能幹,而且很可能幹得還不錯。
但是這裡有一個陷阱,當我們理性地思考“經驗”所帶來的紅利,我們必須要考慮它需要對抗的“成本”。
豐富的經驗,往往意味着年齡大,上一份工作職位高、薪水高。
比如互聯網公司要找一個前端,招一個40歲有15年經驗的,還是招一個30歲有5年經驗的?如果40歲僅僅有普通的編程經驗,那完全不占優勢對吧。(除非降價到比30歲的人還低,但因為年齡問題也不一定競争得過)
但另一種情況,民營醫院招聘醫生,是要40歲的副主任醫師,還是要30歲的主治?如果有條件,大部分醫院會要那個40歲的醫生。哪怕40歲的醫生比30歲的醫生“貴”得多。這兩種情況就告訴你,經驗有用,但用處多大,付出的成本值不值得,取決于這份經驗的價值。
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這份經驗代表的“所付出的勞動”有多少,着不值得溢價。
(商品價值的源泉是抽象勞動,抽象勞動是價值的源泉。)
明白這點,你就知道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了。
醫生,科研工作,高級的智力勞動(比如算法科學家)……這些工作的典型特征就是,具有極高的“積累性”。
也就是說,你每工作一年,都給自己的履曆描了一圈金邊。等你十幾二十年後,金燦燦的履曆到哪都吃香。畢竟高級智力工作者各行各業還是很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