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總體戰略的思考?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張本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鄉村振興總體戰略的思考?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鄉村振興總體戰略的思考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張本波
中國未來的農村是什麼樣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是鄉村振興戰略描繪的遠景目标。2019年11月18日到22日,通過對江蘇省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和鎮江市十幾個典型鄉村的調研,我們看到了中國未來農村的雛形:融合發展的鄉村經濟,共同富裕的鄉村生活,宜居優美的村居生态,傳承發展的鄉村文化,和諧有序的村風村貌。可以說,江蘇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考慮到中國區域之間較大的發展差異,江蘇省的經驗或許不能适用于所有地區,特别是對于依然以脫貧攻堅為重點任務的中西部地區,更應根據資源禀賦和發展階段的不同而分類施策。但其中一些基本要素,卻對多數地區的鄉村發展具有普遍借鑒意義,值得在全國進行推廣。
鄉村振興離不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并不是逆城鎮化過程,而是城鎮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整體而言,江蘇省的城鎮化已經走過了快速發展階段,初步進入城鄉融合的穩定發展階段。2018年江蘇省城鎮人口比重約為69.6%,其中南通、泰州、常州、鎮江城鎮化率分别達到67.1%、66.0%、72.5%和71.2%。随着城鎮化的推進,城鎮人口及其消費市場不斷擴大,為農村産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鎮化協同發展,關鍵是要實現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首先需要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發揮城鎮對鄉村發展的支持和帶動作用,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其次要防止農村的空心化,引導城鎮的資本、人才、先進技術等生産要素流入鄉村,實現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自由流動。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産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各地的資源禀賦不同,産業融合的路徑也不一樣。江蘇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其中既有第一産業主導型,如南通顧莊的盆景、常州梅林村和鎮江西馮村的草坪、鎮江句容唐陵村的苗木等,這些地方都是從不起眼的農産品入手,做成了興農富農的大産業;也有第三産業主導型,如泰州小楊村、常州仙姑村等依托田園風光和豐厚文化底蘊的鄉村旅遊業;還有第二産業主導型,如常州殷村以家具制造為起點,逐步發展起集大小民營企業23家、實現工業總産值15.6億的富民工業園,并進一步以職教特色小鎮建設推動“職教 ”的複合型産業體系。
實現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關鍵是根據當地的資源禀賦,開發具有競争力的特色産品,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産業。其次要重視産業鍊和價值鍊的拓展,實現三次産業的深度融合,提升鄉村産品的附加值,增強鄉村産業的抗風險能力。農村産業發展需要依托資源,但不能依賴資源。在調研中我們也看到,這些成功的鄉村,并非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反而是把一些常見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進行特色改造和深度開發,就可以成為緻富的寶藏。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力資源支撐。人才是振興鄉村的關鍵,但鄉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隻能根據每個村莊的情況量體裁衣。在江蘇的調研中,我們既看到殷莊、小楊村等鄉村依靠本鄉本土人才的自我更新,成功走出了創新發展的緻富之路;也看到唐陵、西馮村等鄉村,在自身發展理念滞後、改革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把出走的能人請回來,引領大家走上創新發展之路;還有更多的專業人才,特别是年輕人,看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創業機會,投身鄉村新興産業和新業态的發展。如姜堰河橫村一群年輕的創業者,通過創立農産品電子商務平台和代理品牌網絡進行銷售,當年銷售額即達到8000萬元。
破解鄉村發展人力資源瓶頸,關鍵是要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來看,鄉村發展的空間相較有限,更多的人、财、物向城市集聚是大趨勢,即使在發展相對較好的江蘇鄉村,離鄉進城也是多數年輕人的選擇。因而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應立足鄉村振興需求,明确目标人群,以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型管理人才為重點,實施精準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為有意願在鄉村發展的各類人才能夠大施所能創設良好發展環境。另外,應把整體鄉村人口作為戰略資源,促進全員素質穩步提升,讓人的全面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基石。
鄉村振興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制度創新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鄉村發展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完善。江蘇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聚焦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積極探索人才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改革創新,如泰州姜堰區率先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頒發農村宅基地不動産權證,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在全國首推“投資債券貸款”模式,支持高标準農田示範區建設,解決農業發展的融資難題。
破除阻礙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弊端,關鍵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加快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标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鈎節餘指标跨省域調劑機制。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
,